《三国演义》中,许多关于刘备的成就常常归功于诸葛亮,然而实际上,刘备大多数战役,包括著名的火烧博望坡和汉中之战,都是他亲自指挥的,并且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少胜多。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主要是出于军事与政治方面的考虑,几乎没有个人复仇之情,如关羽和张飞之死带来的情感因素。刘备身为一位枭雄和杰出的政治家,若是过于执着于私情,那么他就不可能在动荡的乱世中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
刘备多次以实际行动表明,无论是自己的亲族还是妻儿,他都能义无反顾地舍弃。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人,是否会为了兄弟之情而与其他势力誓死搏斗?更何况,关羽去世后,刘备花费了数年时间筹备,行军半年才达吴国。这一系列的表现使人们很难相信他此行的主要目标竟是为了复仇。
从战略眼光和心机来看,刘备的能力绝不逊色于曹操和孙权。作为一个曾一度沦落至贫困的贵族,直至最终称帝,这样的大起大落他见识得无比丰富。魏、蜀、吴三国都在努力解决各自内部的问题,而刘备作为后来者,自身的内部团结显然不足。因此,他迫切地希望称帝,以“打出王业、不偏安”的旗号来凝聚内外力量。然而,他北伐讨魏的计划显然不够明智,诸葛亮后来的六出祁山每次出征就会损失大量士兵,诸葛亮自己也曾感叹,荆州才是真正的用武之地。
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在于他希望重新控制荆州,但仅仅对荆州的掌控显然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控制整个南方,才能与曹魏形成有效的对峙。而曹丕称帝,是他唯一一次可以尝试逆转局面的机会。在曹操时代,汉族士人和曹家新晋士子的矛盾纠纷由来越发尖锐,随着曹操的去世,这种局面愈发复杂。曹丕急于称帝,意在整合内部资源,用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孙权的处境跟曹丕相似,甚至更为复杂,面对来自于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他始终能够游刃有余,堪称一代英主。
刘备的下属中其实有不少人反对东征,除了刘备亲自出征,恐怕无人能有效平息反对意见。诸葛亮则必须稳定益州的局势,若是曹魏来袭或益州发生意外导致失守,蜀汉将很可能在四十几年内灭亡。而赵云则专注于稳固刘备大军的后方,防止曹魏切断刘备的退路,让他落入两面夹击的险境。这样的重要职位,唯有受到君主信任的能力卓越的重臣才能担任,当时在季汉这样的重臣中,仅有诸葛亮和赵云能够担当,而其他重臣如关羽、张飞已然去世,因此并非刘备不带诸葛亮和赵云,而是他实在没有能力让他们同时出征。
在战略上,刘备无疑比诸葛亮更具优势。与曹魏开战即使获胜,也仅意味着阶段性的成功,然而一旦失败则可能面临亡国的危机。和平发展同样不可行,虽然巴蜀地区在潜力上极具发展空间,但在当时,北方依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农耕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北方。结果,和平发展的成效也不过是借助地理优势来延续国家的命脉。相比之下,完成对孙权的征服似乎简单得多,如果能够掌控整个南方,刘备或许就能与曹魏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