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可以方便您随时接收类似文章的更新,也便于与他人分享和讨论。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
文| 知了
编辑| 林画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同志在88岁时离世,她的生前秘书赵炜特意为她挑选了那件布满补丁的华达呢黑色西装,亲自为她穿上。
西花厅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件破旧的衣服,愤怒地对赵炜怒吼道:“为什么给邓大姐穿这样的破衣服?”
事实上,邓颖超的寿衣不仅朴素简陋,就连她的骨灰盒也使用了16年前周恩来所用过的。
很多人不理解,一件普通的寿衣,和一个新的骨灰盒花不了多少钱,为什么赵炜要坚持让邓大姐穿这件破旧衣服呢?
邓颖超的奋斗一生
1976年12月,邓颖超被增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正式步入了自己晚年的工作生涯。
在周总理去世之前,邓颖超一直未被允许在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但当时的中央领导却非常看重她,决定让她在政协担任重要职务。
由于邓颖超在统战工作中的声望,中央很快任命她为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
然而,长期的工作负担让她的身体出现了多次问题,1977年至1981年间,她因为各种伤病多次住院治疗,并且身体状况不佳,但每次康复后,她都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统计显示,在那个时期,邓颖超在国内外出席会议、接待外宾等活动的次数超过上千次,每一天都充满了忙碌。
直到1988年4月,邓颖超为了响应中央年轻化的号召,主动辞去政协主席职务。
此时,尽管她的身体已经不再如从前般健康,日常的疾病困扰已经多达17种,连进食都变得十分艰难,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毫不放弃工作。
退休后的邓颖超仍然积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每次出席公开场合时,她都会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大家。
邓颖超的晚年坚持
1991年7月,邓颖超因肺炎复发住进医院,尽管医生尽力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她的身体逐渐虚弱,进食甚至服药都变得异常困难。
邓颖超深知自己即将离世,但她仍坚持不愿抢救自己,认为那只是浪费国家的资源。
然而,在医疗组的讨论后,决定为她进行“胃漏”手术,虽然这项手术得到了成功,暂时延长了她的生命,但她的身体依然是时好时坏,常常遭受病痛折磨。
尽管如此,邓颖超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她依旧在病中接待了西哈努克亲王,虽然医生只允许会见15分钟,但她依然与亲王交谈了整整30分钟,直到秘书赵炜多次提醒,才结束了会谈。
邓颖超还积极关注祖国的统一事业,多次接见两岸同胞,并力劝加大经济合作和交流。
1992年春,邓颖超的病情急剧恶化,频繁昏迷,醒来后依然坚持要求听周恩来南巡讲话的内容,并再三表明不要为自己治疗。
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月,她再次告诉秘书赵炜,她已向中央汇报过“安乐死”的意愿,希望不要浪费人力物力,减轻国家负担。
尽管饱受病痛折磨,邓颖超依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关注身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工作,感激他们的守护。
最后时刻的告别
1992年7月9日中午,邓颖超预感到自己即将离世,召来秘书赵炜与她作最后的告别。
赵炜听着她的话,满怀悲痛地劝她休息,邓颖超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接下来的几天,邓颖超的健康急剧下滑,直到7月11日清晨,她的呼吸逐渐变得微弱。
5时许,赵炜发现邓颖超的生命已无力回天,尽管医生们紧急抢救,依然无法阻止她的离去。
6时55分,邓颖超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关于邓颖超的遗愿与遗体整理
邓颖超去世后,中央领导们纷纷来到医院,为这位革命先驱献上最后的告别。
早在1982年,邓颖超便亲手写下了遗嘱,要求简单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其中包括不设立纪念馆、不举行追悼会等要求。
由于全国人民对她的敬仰,部分要求被修改,决定在西花厅设置灵堂接待群众吊唁,遗体告别仪式定于八宝山进行。
赵炜根据邓颖超生前的要求,严格按照她的遗嘱安排。
然而,整理邓颖超遗容时,工作人员对她选择的破旧西装产生了疑问。
这件衣服是一件上世纪60年代邓颖超常穿的华达呢黑色西装,虽然衣服已经破旧不堪,但她坚决要求将这件衣服作为她的寿衣。
赵炜虽然内心不忍,但最终还是按照邓颖超的遗愿将这件衣服穿在了她身上。
共享骨灰盒的决定
在邓颖超的遗体火化过程中,赵炜还特别按照邓颖超的要求,为她使用了一个特别的骨灰盒。这是16年前周恩来曾使用过的骨灰盒。
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曾坚持使用这件骨灰盒,她认为这代表着她和周恩来共同走过的岁月。
尽管工作人员对此提出异议,赵炜依然尊重邓颖超的意愿,将骨灰安置在这个特别的骨灰盒中。
邓颖超与周恩来的不朽爱情
邓颖超与周恩来相识于1919年,他们之间的爱情坚贞不渝,虽然没有孩子,但他们的感情一直如同革命岁月般深厚。
周恩来和邓颖超虽然长时间分隔两地,但他们始终心心相印。
1919年,两人初识后,通过书信往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终在1925年正式成婚。
尽管两人未能有自己的孩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携手度过的51年婚姻。
在长征途中,周恩来由于过度劳累,生病卧床,邓颖超始终不离不弃,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丈夫的健康。
邓颖超与周恩来的爱情,不仅仅是革命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