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关羽袭击曹仁的时候,突然背信弃义,向关羽的后方发动了偷袭,这一举动迅速占领了荆州,并杀死了刘备阵营中重要的大将关羽,从而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第二年,刘备即位称帝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号召全国的兵力,发起讨伐东吴孙权的战争,试图报仇。
而在刘备与孙权交手的同时,实力最为强大的曹魏究竟在忙些什么呢?那时曹丕已经完成了禅让,自立为帝,可以说在外没有敌人,内也无忧。这种天赐良机,曹丕为何不借机从背后袭击对手呢?有人或许会说蜀汉的地势险峻,然而东吴的江淮一带却是一片开阔的平原,水路纵横交错,行军非常方便!
一些人认为,由于孙权已经向曹丕称臣,曹丕才不趁机攻击。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曹丕会相信孙权是真心臣服的。毕竟他的父亲曹操曾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面对孙权时,孙权毫不退缩,抵抗到底。因此,曹丕不会真心认为孙权已经完全归顺,派太子作为人质只是出于其他考量。
曹丕的真实打算是,在刘备向孙权进攻的时刻,曹魏也出兵进攻,假如刘备继续北上推进,那么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三国之间共同筹划瓜分东吴。这样一来,曹魏若能分得一杯羹,便是坐享其成。在他看来,蜀汉在战后将难以再有所作为,被曹魏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但显然,曹丕的这种算计并不能掩盖刘备和孙权的智慧,他们也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绝不会选择与全天下为敌,甚至可能会主动将荆州让出以赔偿刘备。如此一来,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便不会发生,第二次赤壁之战的可能性反而上升了。
因此,曹丕选择了最为稳妥的策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静待双方互相消耗,坐收渔利。即使刘备达成最基本的战略目标,收复荆州并与孙权和谈,对于曹魏而言,局势依然维持在原有状态,但蜀吴两国的实力必然会受到重大打击,曹丕日后的出兵时机便会更为有利,他不期望能够直接灭国,但占取好处却是轻而易举。
这样的计划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蜀、吴交战的良机中,曹魏却保持静默,像个观众一样不再干预。然而,曹丕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蜀吴之间确实爆发了战争,可刘备并未能够预期的胜利,反而很快便遭到了重创,孙权几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接下来,曹丕按照原本的战略计划南下进攻孙权,结果却无功而返,未能实现他心中所期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