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统一六国,修长城,焚书坑儒,叱咤风云一辈子,最后却可能死于一根“三寸铁钉”?!
没错,秦始皇的死因,2000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暴病,有人说是阴谋,最离奇的说法来自郭沫若——他说,秦始皇不是病死的,是被人用铁钉从耳朵“钉死”的!
听起来像小说?但他有史料、有推理、有逻辑,还有一肚子对赵高的不信任。真相到底是什么?铁钉说靠谱吗?赵高、胡亥有没有动手?
今天,我们就把这段皇帝之死的历史谜案,掰开揉碎,给你讲个透!
沙丘之死:帝国中心突然停摆,谁能不起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第五次东巡途中,地点在沙丘平台,即今河北邢台广宗。
按《史记》的说法,是“病死”,但就是这“病”来得太快,死得太静,让后人难以信服。史载他自平原津(今山东德州)发病,两三日后即亡,其间不曾停止行程,还在车中召见属下,拟诏书,安排继承人扶苏接位——这不像临终之人,更像突遭变故。
更诡异的是,死讯并未立即公开。赵高和李斯决定“秘不发丧”,将尸体藏于车中,用咸鱼掩盖异味,还捏造始皇谕令催促回程。直至归咸阳途中,才由胡亥发丧称帝。
这场“发病—死亡—隐匿—继位”的操作过于连贯,不似一次自然死亡,更像一次政治操盘。
历代学者对此多有疑问,有人质疑赵高图谋不轨,有人认为胡亥趁机上位,亦有人怀疑死因并不单纯是“暴病”。
于是到了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家郭沫若,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提出:秦始皇是被人“钉死”的。一根约三寸长的铁钉,由耳道钉入颅内,杀人于无形。
这不是编小说。郭沫若的观点,写在他那篇颇具争议的《秦始皇将死》里。虽然形式上像散文、像话剧,但他引用史料,分析背景,逻辑清晰。
三寸铁钉:帝王之死还是宫廷政变的缩影?
在《秦始皇将死》中,郭沫若构建了一个暗杀剧本:赵高、胡亥联手,在始皇病重时下毒,再趁病势加重,用一根三寸铁钉从耳道刺入,制造“猝死”假象。
为何是耳道?郭沫若的解释颇为巧妙。
古代无解剖术,且尸体要秘密运送,致命却隐蔽的杀伤方式才符合条件。耳道通颅内,伤口极难察觉,咸鱼掩尸气味,本身就是“掩耳盗铃”。
而政治背景也让这场谋杀有充分动机。赵高早在秦朝内政中深得始皇信任,掌控刑法与文书。胡亥虽为幼子,却受宠。
更关键的是,始皇欲立长子扶苏,却迟迟未发明诏。赵高此时若不动手,一旦扶苏即位,其政途断矣。
郭沫若将秦始皇的死,解读为政变的产物。不是自然老死,也非偶发疾病,而是一次策划严密、动机明确的宫廷清洗。
他甚至指出,赵高后来用假诏令扶苏自杀、蒙恬遭贬,也说明始皇死后“杀令出自他人之手”。
“铁钉”只是象征,它指向的是:皇帝再强,难敌内廷之变;政令再密,不敌一钉致命。
当然,这一理论也饱受质疑:史书未记、尸体未验、刺杀过程全靠推演。但它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因它击中了秦始皇死因长期被忽视的那部分“非自然因素”。
尸体无伤,制度有痕:铁钉假说经得起时代考?
现代考古给这场“历史解谜”提供了更多维度。自20世纪后期起,随着秦始皇陵周边考古持续推进,学界对始皇之死有了更实证的讨论。
首先,从尸体保存状况来看,秦始皇的棺椁虽未开启,但地宫结构、车驾编制、陪葬系统表明,他的死亡属“预期内事务”,并非仓促应对。
尸体并无被匆忙处理的迹象,宫廷防腐技术与运尸安排显示计划周详。若是突发刺杀,操作上难以如此从容。
其次,秦朝医疗制度极为先进。设有太医令、御医、左府右府等体系,是中国最早实现医官化的朝代。始皇长年巡游,随车必有医护。
若有外力致伤,必留痕迹、必有记录。史书记“臭而不发”,更偏向自然腐烂而非流血致死。
再看政局:赵高虽权重,但扶苏已被内定为继承人。后期出土的简牍《赵正书》显示,胡亥确系合法接班人,其政令亦有延续性。
若始皇遭刺杀,朝堂政令理应大乱,而非短时间内完成权力过渡。
所以,从制度、考古、法理多角度评估,“铁钉说”虽逻辑精巧,却缺乏实证支撑。它更像是对权力黑箱的隐喻,而非对历史真相的揭晓。
但它的价值正在于此:它唤起公众对历史真相的再次追问,也提醒我们,历史的“表述”未必等于“真相”。
而秦始皇——这个统一六国、修书焚儒的暴君或明君——他的终局,注定充满争议。
参考资料
秦始皇因何而死?-北京晚报-2020年04月17日
郭沫若小说集——秦始皇将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