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守城士兵宁可费力用石头砸,也不推倒梯子?士兵:傻蛋才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的战乱频发,百姓疾苦。在那动荡的时代,朝代更替、外敌侵扰、内乱不断,战争几乎成为了常态,战事连绵不断,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武器和装备。

在古代的战场上,大多数战争还是依靠冷兵器进行,炮火与炸弹的威力尚未出现。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中,城墙的坚固程度常常决定着战局的走向。只要城门没有被攻破,守城一方通常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那么,如何攻破城门,登上高高的城墙呢?在这时,梯子便成了攻城方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在许多历史剧中常见到,守城的士兵常常用石块、木桩来抵挡敌人架设的梯子。然而,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将这些梯子推倒呢?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

古代战争中,城门是最重要的防线。一旦城门被破,意味着国家的覆灭与家园的沦陷。因此,守住城门就是获得胜利的关键。比如在《人生如故》中,时宜在城墙上坚守时,看到三师兄险些被敌人杀害,于是决定开城门,但马上被制止:“城门不能开,一旦敌人进入城内,后果不堪设想。”这足以证明城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

敌人深知城门难攻,因此他们会一边用木桩撞击门板,一边派士兵攀登城墙,占据有利地形。古代的城墙通常又高又坚固,正是为了防止敌军轻易攻陷。

对于攻城的敌人来说,梯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样的梯子大多类似于我们平常家里用的梯子,简单便捷,便于携带,两名士兵就能抬着它前进。占据上风后,敌军便会将梯子架在城墙上,一名士兵稳住梯子,另一名士兵开始攀爬。而面对这些爬上来的敌兵,守城的士兵除了抛掷石块或木桩,常常还会尝试推倒梯子。原因在于,这种普通的梯子结构简单,且较容易被推倒。

然而,推倒梯子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避免楼下敌军弓箭手的射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守城士兵通常会使用更加笨重但有效的石块防御方法,通过精准的投掷打击敌人,避免自己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

但敌军并不愚蠢,他们会在梯子的顶部加装尖锐的刀刃,并在上面涂抹毒药。这样,若有士兵试图推倒梯子,便是自投罗网。这一举措不仅能保护攻城的士兵,还能保障下方的队友安全。因为推倒梯子可能会误伤自己方的士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尽管古代的武器看似简陋,但为了提高作战效率,古人也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云梯。

如前所述,简单梯子的固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云梯应运而生。云梯的底部像战车一样设计,而顶部则是一种可折叠的梯子。云梯的结构复杂且沉重,通常由木材制成,重量可达十几吨,必须由十几名士兵共同推动才能行进,这也是它的一大弊端。

更糟糕的是,云梯笨重难行,即便是在平坦的地面上推进也相当费力,更别说要推到高高的城墙上。即便如此,云梯在攻城时仍具有不小的威力。使用时,士兵会用挂钩将云梯牢牢固定在城墙上,确保其稳固可靠。

然而,云梯最怕的就是火焰。由于其主要材质为木材,敌人只需用火把瞄准云梯底部,便能轻松引燃。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云梯便被火箭点燃,许多士兵在未能到达城墙之前就葬身火海。

因此,火攻往往比用石块砸敌人更加省力有效。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后来的士兵们对云梯进行了改良,增加了大量的水囊。若敌人投掷火箭,水囊便会立刻洒落,起到灭火作用。

此外,云梯的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唐朝,出现了多层式云梯,类似现代楼房的设计。每一层都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不怕石块打击,也不怕木桩攻击,但也因此更加笨重。然而,这种云梯在战场上的威力不可小觑,能够容纳更多士兵,甚至可以在云梯上放置弓箭手进行反击。

唐德宗差点因云梯而失去城池。当时,云梯已经逼近城门,若非陷入泥沼无法继续前进,唐德宗的城市可能早已陷落。

随着时间推移,云梯的设计变得更加精细,不再容易陷入泥地,也不再轻易被推倒。最终,云梯成为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工具,直到火炮等武器出现,它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炮弹的发明标志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大、精准的火力武器。火药在中国的起源较早,但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用于战争中。当时,火药并非作为独立武器存在,而是与投石机、火箭等武器结合使用,成为一种辅助武器。火药与毒物等化学物质的结合,使其成为一种强大的化学武器。

尽管火药的发现早于明清时期,但直到这一时期它才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火药的利用未能及时跟上西方列强的步伐,我国的武器装备未能与西方同步发展,最终落后于他们。

古代武器虽然简陋,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创新精神令人钦佩。从云梯的设计到石块防御,古人对于战场环境的理解与应对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即使今天我们拥有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应时刻铭记古人的智慧与勇气。希望我们能永远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远离战争的阴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