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夫妻收养日本遗孤,50年后养子回到日本,不认中国娘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如火如荼地在华北平原展开,硝烟弥漫,战斗声不绝于耳。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对失去父母的日本女孩被我方战士发现并救助。得知这个消息后,聂荣臻司令员立即命令将她们送至指挥所进行安置,并随即派人将这对日本遗孤送往了安全地带。

1999年12月18日,纪念聂荣臻元帅百年诞辰的活动上,60多岁的美惠子含泪回忆道:“元帅父亲,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时,东北三省有着大量的日本遗孤,他们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今天我要讲的,却是一名不同的日本遗孤的故事。虽然他并未被元帅收养,而是被一对普通的中国父母收养,但他们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视如己出。

然而,与美惠子感恩的情景不同,这位日本遗孤在回到祖国后,竟然突然失联,拒绝与养父母见面,这令所有人都感到愤慨与震惊!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裕仁天皇的电告,全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家住哈尔滨的赵凤祥和李秀荣夫妇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激动万分,曾经让东三省痛苦的日军终于撤离,长期的恐惧和压迫一去不复返。那时,他们有一个三岁的女儿赵连琴,生活在市区的老房子里,依靠种地和干些零活为生。虽然生活艰苦,但一家三口平安团聚,日子简单而幸福。

赵凤祥心中暗想:“如今日本人被赶走了,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然而,原本规划好的生活,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日本遗孤打乱了。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天空飘着细雪,赵凤祥和李秀荣像往常一样推着板车去集市卖菜。经过一个狭窄的胡同时,他们隐约听见了孩子的哭声。

两人停下脚步,四下张望,却因光线昏暗看不清楚。赵凤祥放下板车,径直朝胡同走去,在一堆垃圾旁,他看见了一个衣衫褴褛、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男孩,大约三四岁。

“快过来,有个孩子迷路了!”赵凤祥四处张望,没看到小孩的父母踪影。李秀荣听到后跑过来,看着小男孩,赶紧询问:“小家伙,你爸爸妈妈在哪儿?”

但小男孩没有回应,只是用惊恐的眼神盯着他们,身体不停地发抖。李秀荣心里一紧,试图安慰他:“别怕,我们是好人,带你去找爸爸妈妈。”然而小男孩依旧不作声,只是往后退。

赵凤祥看到小男孩的恐惧,便蹲下身轻轻抚摸他的头:“孩子,别怕,我们会带你去找家人的。”但小男孩还是没有回应,依旧只是惊恐万分。

正当两人感到为难时,突然,小男孩开口说话了,但他说的却是一连串陌生的日语。

赵凤祥和李秀荣恍若明悟,原来这个男孩是一个日本遗孤,他的父母或许早已离世,或者把他遗弃了。

面对这个情形,赵凤祥心中生出对日本人侵略行为的愤恨,他拉着妻子的手示意她赶紧离开。然而,李秀荣却说:“虽然他是日本人,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李秀荣的善良激起了赵凤祥心中的怜悯,看着眼前奄奄一息的孩子,赵凤祥最终决定收养他。“如果我们不管他,他可能活不下去了。”赵凤祥终于做出决定,将小男孩抱上了板车,小心翼翼地推着回家。

那么,为什么东北会有这么多日本遗孤呢?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意图彻底暴露,为了进一步占领中国,日本政府开始在东北大量安置移民,这些人便被称为“开拓团”。开拓团成员除了有军政人员、工商人员,还有大量的武装移民。到1945年,参与其中的日本人数已达150万人。

随着战争的推进,苏联于1945年8月9日进入东北,迅速瓦解了日军的关东军。日军损失惨重,缺少了保护,“开拓团”开始四散逃亡。

逃难中的日本移民面临饥寒交迫,许多人未能活下来,死于非命。而这些人的子女则被遗弃在车站、码头或荒野之中,成为了无人照看的孤儿。

在日本战后统计中,约4000名“开拓团”的孩子成了遗孤,其中大部分留在了东北和内蒙古。

中国人民并未对这些遗孤采取报复态度,更多的是宽容和接纳,许多遗孤被善良的中国家庭收养。

赵凤祥夫妇遇到的小男孩,便是其中的一名日本遗孤。他将如何度过自己接下来的岁月呢?

赵凤祥夫妇将他带回家后,小男孩已经虚弱不堪,李秀荣立刻用家里剩余不多的食材熬了一锅热粥。小男孩喝下后,或许是太累,便在一旁睡着了。

看着熟睡中的孩子,赵凤祥和李秀荣陷入了沉思:“我们究竟该怎么办?”他们意识到,如果把他赶走,孩子很可能会死在严寒中;但如果收养他,原本艰难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困难。

而且,东北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是深刻的,如果邻居们知道小男孩的身份,恐怕会将他们视为敌人。赵凤祥看到身旁的女儿,顿时心情沉重,不知道如何决断。

这时,女儿轻声问道:“爸爸,这个哥哥是谁呀?”

赵凤祥勉强笑了笑:“他是和爸爸妈妈走散的小朋友。”

“他好可怜,咱们就把他留下吧。”女儿天真地说道。

李秀荣心中一软,也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留下他吧,我们养。”

就这样,赵凤祥夫妇收养了这个日本遗孤,他们为他取名赵连栋,并教他一些基础的中文,谎称他是过世亲戚的孩子。为了不让他暴露身份,他们销毁了小男孩穿过的衣服。

随着时间流逝,赵连栋逐渐长大,赵凤祥开始加强对他的中文教育,终于,赵连栋能流利地说中文了。

然而,一次赵连栋与同学嬉戏时,无意中说了日语,这一事件引发了村里的一阵骚动。赵连栋的日本身份暴露后,赵家立刻遭遇了邻里的排斥和攻击,甚至在学校里,赵连栋遭受了同学的侮辱和排挤。

赵凤祥夫妇无奈之下,将赵连栋接回家。然而,局势的恶化使得他们决定迁移,最终在1955年搬回了河北吴桥的老家。

回到家乡后,赵凤祥夫妇依然不敢让赵连栋暴露身份,然而,亲戚们知道了他们收养了日本遗孤,表示强烈的不理解和反感。李秀荣的父亲曾在日本侵略时期被残忍杀害,亲戚们无法释怀这段血海仇恨。

面对外界的排斥,李秀荣曾忍不住说:“他毕竟只是个孩子,我总不能看着他死吧!”

然而,赵凤祥和李秀荣仍然坚持着他们的决定,尽管那时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赵连栋逐渐长大,他的生活也趋于稳定。在17岁时,赵凤祥将赵连栋送进了天津的动力机械厂工作,并且他在当地娶了妻子,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然而,随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赵连栋心中一直有一个未解的谜团——自己的亲生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