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类脸谱:死守武昌的直系军阀猛将,城破被抓后反而被善待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三百):独怜幽草涧边生。

北洋十五年,南北之间的战火渐燃,吴佩孚所领导的十四省联军与南军在湘鄂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孙传芳曾深刻地指出:“玉帅麾下的军队,其实不过是第八师刘玉春的一个旅,其余的都不算是完整的军队。”在汀泗桥的血战后,刘玉春的第八师几乎全军覆没,其他各路杂牌军则无动于衷,或者停留在武胜关沿线,吴佩孚被迫北上整合这些人马,否则很难依靠这些军队实现真正的作战。此外,他还下令刘玉春坚守武昌,等待援军。刘玉春,尽管拥有谜一般的自信心态,还是坚定地接下了这份重任。尽管部下的三十九个连长已只剩下五个,营团长九个也被督战队处决,刘玉春依然率领着仅剩的两千余兵力,与比自己多四倍的杂牌军一起,坚守着孤立的武昌。

事实上,东南五省的直系军阀们早已跃跃欲试,他们在吴佩孚面前展现出锋芒的时机似乎已经到来,只有孙传芳这个过于聪明的军阀,心里却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对心腹坦言:“现在不急,武汉迟早是我们的。”他的意思是,先看吴军是否失败,到时趁机清扫南军,五省联军顺理成章地会归于自己名下。见刘玉春困守孤城,孙传芳认为时机已然成熟,便急忙发电报给刘玉春,鼓励他死守武昌,自己麾下的援军很快就能赶到。

然而,刘玉春面临的局势相当严峻。武昌的守军只有一万余人,而他麾下的嫡系仅有两千人,不仅要承担守城的责任,还得抽调一部分兵力监视那些摇摆不定的杂牌军。因此,守住武昌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还需要极为高超的智慧。

作为直系军阀中的硬派角色,刘玉春曾在冯国璋的拱卫军担任营长,在赣宁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又随吴佩孚南征北战,还曾是吴佩孚的卫队长。他感念吴佩孚的知遇之恩,因此即使面临如此险恶的形势,刘玉春依然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份艰巨任务。在南军围城长时间无果后,敌军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期间,刘玉春亲自率兵出城突袭南军指挥部,虽勇猛无比,但因寡不敌众最终撤回城中。坚守了一个月后,城内的粮草已尽,武器弹药也耗尽,困苦的局面让守军的士气逐渐崩溃。到此时,刘玉春麾下的守军已经溃不成军,甚至连贺兑延部的豫军也开始与南军接触,接受了敌方的接济。战斗一直持续到十月九日,南军终于攻入武昌城,守军纷纷缴械投降。唯一不愿投降的,便是刘玉春,他率领着不到一千人的残部继续在蛇山脚下抵抗了几个小时,直到部下亲眼看到形势彻底不利,便强行将他带到文华大学校长孟良佐的家中避难。

不久后,孟良佐的仆人出卖了刘玉春,最终他被南军逮捕。四十一天的孤城坚守,刘玉春依然保持着冷静。面对南军的审问,他神态自若,大谈“军人服从命令”的道理,并大声宣称:“战败被擒,死而无憾。”与其他被捕者如陈嘉谟的低头不敢直视不同,刘玉春的表现始终冷静坚定。陈嘉谟交了赎金才得以获释,而刘玉春则被南军善待,邀请他担任参议,并委任他为纵队指挥,希望他能为南军立下新功。然而,作为直系军阀的刘玉春,早已不愿与北洋军再为敌。他很快放弃了曾经的强硬作风,并未在新职务中有所建树。最终,他返回天津居住,不久后便因病去世,成为一代猛将的悲惨结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