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因此也在历史长河中吸引了许多“路人粉”。它的覆灭被视为一段令人叹息的悲剧美学。在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研究中,无数专家与学者均已深刻探讨,当前主流观点将其归因于万历皇帝的贻误,甚至连乾隆时代修撰的《明史》中也采纳了这一看法。然而你可知道,关于明朝灭亡的缘由,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讨论话题,连康熙皇帝也对其有过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明乃亡于王锡爵而非万历皇帝。
康熙这番话是对大学士王掞说的,王掞恰好是王锡爵的孙子。康熙为何对王掞作如此评说,实则源于王掞曾多次上奏请立太子,令康熙心生厌烦。他直言道,王锡爵当年在明神宗万历皇帝面前全力推荐明光宗为太子,结果万历皇帝没过多久便去世了(王锡爵竭力请求立泰昌,但不久而明神宗即崇祯崇姬)。依照康熙的意思,王锡爵努力促请立太子,导致后来的悲剧发生。如今你又来不停劝我立太子,难道就没有其他用意?本是因果关系的反思,康熙自然难免愤怒。而神宗在位期间,明光宗继位不满一个月即崇祯崇姬去世,致使明熹宗天启皇帝这个昏庸之君掌权,进而导致阉党当政,进一步加深了明朝的危机。即便是崇祯即位之后,虽尽心竭力,但仍然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而王锡爵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责任自然不容忽视(王锡爵难逃亡国之贼的罪责)。
可以说,王掞确实冤屈,康熙之言并不是出于对他祖父的客观分析,而更像是一种打击和攻击。康熙在这方面的历史认识似乎相当肤浅,他的观点中其实存在着三大错误。首先,“请立明光宗为太子”这一事件,在后世被称作“争国本”。自万历十一年明光宗出生后,立太子的呼声就此起彼伏,持续了近二十年,期间更换了数个首辅和无数文臣,而王锡爵在明光宗被最终立为太子时,早已辞官归乡。虽然王锡爵曾多次上请立太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占据主导地位,这实际上是所有朝臣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必然结果。
而康熙提到的“神宗即崇祯崇姬不久”,则可谓讽刺。明光宗于万历二十九年被立太子,而明神宗在位长达48年,明光宗在这期间当了19年太子,万历皇帝在此期间去世,这如何能称得上“不久”呢?再说明朝的灭亡,康熙将其归结于王锡爵的“蝴蝶效应”,如此简化历史错综复杂的篇章,是否有些轻率呢?若历史可以如此简单推演,早在丘处机路过牛家村时,中国早就有可能崛起并称霸世界了。
可见,康熙在历史学识上的深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令人钦佩,他的观点显然与他“千古一帝”的头衔并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