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名将单挑斩敌是塑造武将形象的重要手段,而赵云斩杀高览、关羽斩杀颜良、黄忠斩杀夏侯渊,则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战例。那么问题来了,这三场斩杀一流大将的作战中,哪个难度最大呢?
关羽斩杀颜良
白马之战中,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吓得曹军众将不敢再战,表现出了顶级猛将的实力,结果却最终栽在了关羽手中,所以不少人认为,关羽斩杀颜良,难度颇大!毕竟要想斩杀一个顶级猛将,那可不简单啊!
然而事实上,当关羽斩颜良后,曹操虽上表封其为“汉寿亭侯”,并给予重赏,但曹营诸将的反应值得玩味。许褚曾对曹操说:“关羽终不为丞相用,不如杀之”,夏侯惇虽知道曹操有心放过关羽,仍执意追杀,蔡阳更是亲率大军追击关羽,想要将关羽斩于马下。如果说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自己武力的自信,那么关羽过五关时遇到了六员曹营小将,则表现得更加过分——竟然主动出击想要干掉甚至活捉关羽!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非常疑惑,关羽曾在白马之战中斩杀了顶级猛将颜良,为何曹营诸将都不怕他呢?就连那些小将都敢单挑他!
事实上,曹营众将之所以不怕关羽,就是因为关羽斩杀颜良的这一场作战,并不那么困难!从原文来看,当关羽冲向颜良时,颜良的表现是“欲问来者姓名”,说明他未进入战斗状态。也就是说,关羽之所以能斩杀颜良,更多依赖于赤兔马的机动优势,以及颜良“方欲问时”的疏忽。这种“突袭式胜利”虽然具有战术价值,却难以获得同僚的真心认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虽然曹操给关羽升官加爵了,但曹营众将都不怕关羽,因为他们看透了关羽斩颜良的猫腻!
黄忠斩杀夏侯渊
黄忠斩杀夏侯渊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此战是刘备夺取汉中的关键一役。夏侯渊是曹操麾下西线统帅,地位极高,曾击败马超、韩遂,威震陇右。结果黄忠在法正的谋划下,利用夏侯渊轻敌的心理,突然从高处冲下,一刀斩杀了夏侯渊,令天下大惊。
定军山之战对黄忠而言,是典型的“职场中年危机”破局战。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在斩杀夏侯渊后虽然被封为征西将军,但这场胜利背后暗藏的晋升密码值得玩味。
一方面,黄忠的升迁速度堪称蜀汉之最,从长沙城前"白头匹夫"的嘲讽到与关羽同列五虎将,黄忠仅用时数年。这种火箭式蹿升证明了刘备这个主公对黄忠的认可,斩杀夏侯渊这个曹魏西线统帅,无论放到何时何地,都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方面,当黄忠斩杀夏侯渊再次请战时,诸葛亮却发出质疑,表示需要赵云辅助才可出击,关羽得知五虎将名单时怒斥"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些细节折射出部分蜀汉高层对黄忠的真实定位——他们认可其战功,但质疑其持续作战能力。这种矛盾态度,在黄忠后续的夷陵之战中得到印证:七十老将执意出征的背后,是迫切需要证明自身价值的身份焦虑。
最后,夏侯渊的阵亡更多源于法正的谋略而非单纯武力。黄忠在定军山采取的"步步为营"战术,本质上是利用地形优势消耗对手。这种胜利方式虽然符合兵法,但在崇尚个人武勇的三国时代,其含金量难免受到质疑。所以总的来说,黄忠斩杀夏侯渊,也不是最难的!
赵云斩杀高览
赵云斩杀高览发生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当时刘备被曹操击败,仓皇逃窜,赵云在乱军中与刘备失散,独自一人寻找主公,最终和高览相遇。
高览作为河北名将,曾是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之一(与颜良、文丑、张郃齐名),实力不容小觑。在和赵云相遇前,高览还曾在官渡之战与许褚交手未分胜负,可见其武力值极高。然而,赵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冲入敌阵,仅一合便将高览刺于马下,令人震惊!事实上,此一战看似轻松,实则凶险万分。
一方面,刘备军溃败,赵云孤身一人,且已经连续行军作战了一整晚,筋疲力尽,而高览率领的是得胜之师,士气正盛,从这一角度来说赵云处于绝对劣势。另一方面,赵云从高览后方杀出,高览的军队出现骚动,高览不可能没有反应时间,所以赵云对高览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偷袭,双方算是正面交手。
所以说,面对高览这种堪比许褚的高手,赵云能够一招将其斩杀,着实困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此以后,赵云成为了刘备集团中的核心成员,后来长坂坡之战,刘备更是将家小托付给赵云,足见刘备对赵云是多么的信任。
结语
总的来说,赵云斩杀高览,孤身陷阵,绝境反杀,虽名义上是偷袭,但实际上是正面对战斩杀强敌,难度最大。黄忠斩杀夏侯渊,战术成功,但依赖谋划,有偷袭之嫌,战后升官但仍被轻视,难度次之。关羽斩杀颜良,纯粹偷袭得手,曹营不服,虽威名远扬但含金量最低。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