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10日凌晨,天际乌云密布,暴雨如注,夜色漆黑到无法看清五指。就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一队八路军战士在泥泞的道路上疾行,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极度的疲倦,步伐却依然没有丝毫放慢。因为他们深知,身后的日军大军随时可能会紧追上来,容不得丝毫懈怠。
在队伍急速前进的过程中,突然间从队伍的最后传来了枪声。那一声枪响在滂沱大雨的夜晚格外刺耳,所有人的脚步在瞬间停了下来,纷纷转向声音传来的地方。
原来,枪声正是从队伍的最末尾传来的,而开枪的人正是他们的排长。排长击毙的那名倒在血泊中的人,穿着一身日军军装。围上来的战士立刻询问道:“排长,发生什么事了?”排长低着头,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家伙是个日本鬼子,我已经击毙了他,不知道怎么混进咱们队伍的。”
战士们这才仔细观察,才发现这名死去的确实是个日军士兵。由于夜晚昏暗的视线,大家都没有注意到队伍中竟然多了这么一个人。排长将枪收起后,命令其他战士把日军尸体拖到路边的沟里,紧接着就带领队伍继续加速前行。
这件事也让人心惊,毕竟这支八路军部队刚刚从日军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放慢速度,日军的追击就会迅速逼近。尽管战士们已经筋疲力尽,而此时的行军又是在滂沱大雨中,排长还是在心里担忧着有战士因身体原因掉队。因此,他时不时地会在队伍中往返巡视,防止有谁掉队被日军抓住。
就在刚才的巡视中,排长到达了队伍的最后方,并故意靠近队伍的最后一名战士。他心中有所疑虑,因为之前他在几次巡视时,已经觉察到这个战士有些不太对劲,尽管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所以,这次他特意靠近一点,想仔细观察。
没想到,排长刚接近那名战士,就发现他的动作和其他战士不同,面相也显得有些不寻常。就在排长觉得疑惑之际,这名战士突然抽出一把匕首向他刺来,另一只手紧紧捂住排长的嘴巴,试图悄无声息地将排长置于死地。
幸运的是,排长早有准备。就在对方发动攻击的一刹那,他迅速抽出手枪并扣动扳机,将其击倒。等那名敌人倒地后,排长靠近一看,才发现眼前的居然是个日本兵。随即,他意识到,这个日本兵竟然是混入了八路军的队伍,想借机从内部破坏。然后他发现了前述的场景。
但问题来了,究竟这个日本兵是如何混进队伍的?他又有什么样的阴谋呢?这得从八路军之前的一场战斗谈起。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日军将作战重心从正面战场转移至敌后,频繁集结重兵,对我军根据地进行“扫荡”。冀中地区成了日军重点“扫荡”的目标之一。八路军为了应对日军的围剿,决定将主力部队撤到外围,只留下几个经验丰富的部队继续进行游击战,7分区22团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团由团长左叶指挥,政委梁达三协助,他们两人都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并且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尽管22团总兵力仅有700余人,配备了侦察连、警卫连和4个步兵连,但他们的战斗力极强。随着日军的“扫荡”行动开始,22团频繁在无极县一带展开游击战,不断与日军周旋。
日军曾多次派兵追击22团,但每次都未能成功,反而因为地形和战术的灵活运用,遭到了八路军的有力反击,伤亡惨重。左叶曾率领部队,在一次伏击中消灭了100多名日军,打击了日军的精锐骑兵大队,令日军司令怒不可遏,决定派出更多兵力追击22团。
6月9日的凌晨,22团的两个连队刚刚从日军包围圈突围,进入宋庄休整。在与当地驻军会合后,队伍总兵力增加到800人左右。尽管战士们刚刚从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脱险,团长左叶还是决定不让大家休整,而是让战士们继续加固防御工事,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敌人。
凌晨时分,左叶正准备下令让战士们休息时,突然接到侦察兵的报告,敌军正在朝宋庄方向进发。前部的骑兵约30人,后面有步兵跟随。得知这一消息后,战士们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准备迎接敌人的攻击。幸好,提前修建的防御工事给他们带来了保障。
实际上,来袭的并不是日军主力,而是之前去西罗固村的日军,他们原本打算在西罗固村展开“扫荡”,结果空手而回,恰好路过宋庄。坂本吉太郎大佐带领的这支部队并没有作战准备,一路谈笑风生,毫不警觉。左叶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坂本吉太郎的军官身份,便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命令神枪手射击。
随着左叶的指令发出,八路军的战士们迅速开火,猝不及防的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坂本吉太郎被一枪打下马,虽然日军奋力反击,但战斗依旧十分激烈,双方一度进入白刃战。
日军误认为这是一支主力部队,认为几百人的突围是调虎离山之计,因此未对突围队伍进行全力追击。直到天亮时,他们才发现,宋庄已空无一人,八路军早已撤离。
与此同时,八路军在突围过程中,经过了长时间的雨夜行军,一名日本兵趁乱混入了队伍。在随后的行军中,他始终未敢暴露自己,尽管手里握着匕首,计划趁机伺机刺杀排长。但排长凭借丰富的经验,果断做出了反应,在敌人动手之前果断将其击毙。
最后,八路军成功摆脱了日军的追击。经过这一战,他们以仅32名战士的牺牲为代价,重创了日伪军,歼灭1200余人,取得了一场令人振奋的胜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