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是谁?这个问题或许看起来简单,但很多人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然而,如果你读过《隋唐演义》,这名字必定会让你想起那个智勇双全、屡次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贾家楼的结拜、瓦岗寨的起义、智收裴元庆、能够预知未来、屡次战胜强敌,这些都使他获得了“江湖小诸葛”的美誉。后来他投效唐朝,凭借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封号英国公,并且成为唐太宗时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然而,这些仅仅是《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形象,历史上的徐茂公却大相径庭。真实的徐茂公远非文人形象,他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深思熟虑的治国理政,而是以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和果敢决策著称。徐茂公,历史中的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神,与大唐的名将李靖并驾齐驱,战功卓著。
瓦岗军时期
徐茂公,本名徐世襀,字懋功(《隋唐演义》里所称茂公),少年时期家境殷实,性格豪爽、好行侠仗义,尤其擅长扶危济困。十七岁那年,他预感到天下将有大乱,于是在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加入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当时兵力不多,士气低迷,资源也十分匮乏,徐世襀提出应当抢夺运河沿线的财物来充实军需,而非掠夺民众,这一策略极大缓解了瓦岗军的困境。随后,他与翟让一起推举李密为瓦岗之主,并屡次凭借巧妙的计策,成功击败了王世充。
当瓦岗军逐渐壮大时,徐世襀再次建议李密攻占黎阳仓,开仓放粮,赈济民众。在十天之内,李密成功招募了近二十万兵员,这一行动不仅增强了瓦岗军的力量,也获得了当地士人的广泛支持。在防守黎阳仓期间,徐世襀率军大败了宇文化及的攻势,为瓦岗军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唐高祖时期
李密在攻打王世充失败后,带领余部投降了李渊。徐世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将手中所控制的领土、人民、兵员等资料上交给李密,并由李密转交给李渊。李渊对徐世襀忠诚于旧主,且没有占为己有的行为,感到十分欣赏,称他为难得的忠臣,并赐予其“李”姓,徐世襀因此改名为李世襀。
归顺唐朝后,李世襀成为了李世民的麾下猛将,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先后击败了宋金刚、擒拿了窦建德,平定了王世充、刘黑闼等叛军,为唐朝的初期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太宗时期
贞观初年,东突厥向唐朝发起侵略,东突厥军队一路杀到距长安仅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不得不与他们签订了屈辱的条约。这一妥协一直令李世民心中有痛。很快,在李世民的大将李靖和李世襀的联合出击下,东突厥颉利可汗深刻体会到了大唐的威严。
贞观三年,李世襀与李靖带领十万大军分道出击,李靖在阴山之战中彻底打败了颉利可汗,战败后的颉利可汗试图北逃,却被李世襀截住,最终被俘。李世襀带回了五万突厥部众,凯旋归朝。贞观十五年,李世襀在诺真水大破薛延拓的军队,斩首三千,俘获五万余人,战马一万五千匹,接着又击败了叛乱的突厥思结部。贞观十九年,他还奉命进攻高句丽,接连攻克了多个城池,并参与了安市城之战。
唐高宗时期
永辉三年,李治下令,为了避讳先帝的名字,凡是名字中有“世”或“民”的人物都要改名。于是,李世襀也改名为李襀。
在永辉六年,李治支持改立武媚娘为皇后,李襀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朝堂上展现了非凡的威势,凭借坚决的支持,废除了王皇后,改立武媚娘。当时,长孙无忌试图反对,但看到李襀那犀利的眼神,他顿时感到无法抗拒的压力,深知若再争辩,自己必定会面临灭顶之灾。
之后,李襀再次被派遣出征高句丽,在他的指挥下,唐军势如破竹,最终攻克了平壤,彻底征服了这个曾困扰隋朝和唐朝的敌国。
从瓦岗的徐世襀,到归顺后的李世襀,再到唐朝的李襀,徐茂公的名字,始终与战场的辉煌和唐朝的建立紧密相连。他的英勇与智慧,让他成为了大唐名将之一,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