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俘获马超妻子后,为何没占为己有却送给别人?事后才知真高明

一、曹操与“孙十万”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刚刚征服了马超与韩遂,休整了仅三年便急不可待地向张鲁发动进攻,亲自统领十万大军,开始了汉中之战的扫荡。因为就在一年前,刘备趁曹操与马超激战之际,趁虚而入,从刘璋手中夺得了益州。如今的刘备不再是昔日的“丧家之犬”,他掌握了荆州与益州的领土,若继续让他发展下去,曹操必定面临更大的威胁。因此,曹操的行动变得愈加迫切,时不我待。

与此同时,孙权得知曹操出兵攻打张鲁后,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甚至一跃三尺高。他已经厌倦了沉默。自周瑜英年早逝后,东吴便陷入了长时间的低调状态,连关羽都不屑一顾。如今刘备手握西川,曹操夺取了雍凉,东吴若再不行动,必然会被边缘化。孙权决心采取行动,准备以曹操为对手,自己也亲自统领十万大军出征,目标直指合肥。可惜,孙权在此时遇到了张辽,后者凭借着仅有的八百精锐敢死队,在逍遥津之战中大败东吴,孙权甚至差点被张辽追杀。由此,孙权便被戏称为“孙十万”,这一绰号似乎象征着他的失意和无力。

对于东吴而言,十万人马的指挥并非易事。即便是周瑜那样的天才,也曾在与曹仁的较量中,面对曹仁亲自率领的敢死队,受到了惨痛的打击。吴国的强项在于水战,而陆战和野战则一直是曹操与刘备的优势领域——所以孙权只能站在一旁,观察曹操如何在汉中叱诧风云。

不过,孙权并没有气馁。毕竟,他的优越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之上。虽然曹操的战术上胜过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最初,曹操虽然一路征服了河池,击败了窦茂,但在阳平关时却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张鲁的弟弟张卫仅凭一万兵力便成功遏制了曹操的进攻,曹操的士兵伤亡惨重,粮草也所剩无几,甚至一度产生了撤军的念头。据《资治通鉴》记载:曹操的士兵伤亡过多,军粮几乎耗尽,曹操一度陷入沮丧,考虑放弃。

二、张鲁为何如此顽强

要了解张鲁为何能在阳平关与曹操抗衡,我们必须提到他的谋士——阎圃。阎圃是益州人,在张鲁占据汉中后,他不仅将自己家乡的巴西安汉纳入了势力范围,还成为了张鲁的重要谋士。他与庞统在周瑜麾下的关系有所不同,阎圃是张鲁的心腹智囊,而庞统则与周瑜形成了更为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鲁发现了一枚玉印,这令他深信自己是天命所归,准备称王。然而,阎圃及时劝阻,认为虽然汉中物产丰饶,易守难攻,但这里的战略地位不足以支持他称王。阎圃的忠告让张鲁保持了冷静,避免了做出过激的决定。当曹操带兵前来时,张鲁一度考虑投降,但在阎圃的建议下,他决定先与曹操抗衡,再作决定。张卫在阳平关的顽强抵抗,正是这种策略的体现。

然而,曹操并非一般的敌人。当夏侯惇和许褚率兵回援时,他们意外发现了张卫的另一营地,趁机突破了阳平关,曹操迎来了一个天赐的机会。张鲁见势,立即表示愿意投降,但阎圃仍未放弃坚持自己的策略,认为应先暂时撤退至巴中,保留尊严后再决定投降。阎圃的这一决策,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张绣投降曹操后的情形。张绣曾因曹操的过度行为反悔,但最终在贾诩的劝说下重新投降。阎圃的策略,显然也有着类似的深远考量。

曹操虽有时放纵自己的欲望,但在战略上无疑极为机敏,他迅速捕捉到了张鲁的投降信号,并提出了丰厚的投降条件:封侯、赐食邑一万户,还将张鲁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曹宇。如此操作,不仅确保了张鲁的顺利归顺,也让阎圃得到了应有的奖励——不仅封侯,还把马超的妻子董氏赐给了他。

三、曹操的“高明之策”

有趣的是,曹操为何不将马超的妻子董氏占为己有,而是将她许配给阎圃呢?马超于公元214年投降刘备时,抛弃了自己的妻子董氏,但她并非马超的原配。据《资治通鉴》记载,马超的原配妻子和儿子在公元213年已经被杀害。此时,董氏成为了马超的妻子,但她并非普通家庭出身,而是汉中地区的豪门世家,出身显赫。

马超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董氏的美貌,更因为董氏家族的身份与背景。此时,曹操为了安抚汉中的势力,选择让自己的儿子娶张鲁的女儿,而董氏则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政治棋子。由于董氏的身份背景,与曹操当时的地位和需求不符,他并未选择将她留给自己,而是巧妙地把她许配给了阎圃。

这一策略既保证了阎圃与汉中士族的联姻,也避免了马超的旧情人董氏落得孤苦无依的命运。曹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阎圃对自己更加忠诚,也实现了各方势力的平衡和认可。阎圃由此更加忠诚于曹魏,甚至在曹丕即位时,便是他的重要顾问之一。

曹操的这一策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高明,更是对局势的深刻把握。通过正确的联姻与安排,他不仅解决了政治上的需求,还大大提升了曹魏的统治稳定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