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通过《三国演义》成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甚至被奉为神祇。但他本质上只是一个谋士。在那个动荡的三国时代,像他这样虽然才智过人但家世平凡的人,选择做谋士是一条重要的出路。三国时期的郭嘉、庞统和诸葛亮,都属于这种类型。年轻时,诸葛亮因与刘表保持良好关系,便隐居在南阳。
所谓“隐居”,实际上是一种曲线求职的策略。在当时的社会,谋士虽然也属于“打工”一类,但与武将有着本质的不同。武将依靠武力立功,而谋士则需要为主公提供计策。如果得不到主公的充分信任,即使有才华,也很难发挥作用。因此,谋士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途径才能上位。诸葛亮隐居南阳时,自比管仲、乐毅,声称自己“足不出户,却知天下大势”。这在信息闭塞的三国时代,无疑是他自己宣扬的形象。如果他真像所说的那样,隔绝世事,又怎么可能掌握到如此精准的局势呢?
实际上,诸葛亮通过结交圈内人,如岳父黄承彦以及同学们,获取了大量的情报,从而实现“闭门知天下”。这一点其实也是一种宣传噱头。如果没有这种特别的“噱头”,又怎能吸引刘备三次亲自前来寻访?刘备的三次到访,也让诸葛亮声名大噪。两人在茅草屋中深入探讨天下大势,并规划出刘备三分天下的宏大蓝图。最终,诸葛亮凭借这一智谋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两人合作各取所需:刘备需要一位智谋出众的军师,而诸葛亮则借此获得了施展才华的平台。然而,在后期,特别是刘备做出是否联合东吴或消灭东吴的决定时,他却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偏离了诸葛亮的策略。这也为蜀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所以,诸葛亮并非如传说中那样神奇,而是善于故弄玄虚,否则刘备当初早已取得成功。诸葛亮喜欢利用“小锦囊妙计”,这种方式看似神秘,实则不过是为文人行事的伎俩。如果他不加以包装,别人怎么会觉得其中蕴含着高深的智慧呢?
诸葛亮最令人费解的一件事发生在北伐途中,他上演了一出“点灯续命”的戏码。按照当时的情况,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于是在北伐时点燃了49盏灯,表示如果七天内他未能熬过这段时间,便意味着“续命失败”。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这无疑显得有些荒唐。然而,诸葛亮的这一做法其实有着深远的战略意图。
首先,北伐时,刘备早已去世,蜀汉几乎处于“创业未成”的状态。如果按当时的形势发展,蜀国根本无法与曹魏抗衡。为了避免蜀汉错失良机,诸葛亮选择主动出击,发起北伐。但在战争进行到一半时,诸葛亮因身体不支陷入重病,这无疑会打击士气。为了稳定军心,保持士气,他决定上演这一“续命”戏码。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给士兵们一点信心,还可以借机观察军中是否存在叛徒,尤其是在自己一旦去世后,可能会有人趁机发动叛乱。
诸葛亮设下的烟雾弹发挥了奇效。魏军的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搞“花样”,立刻停了下来,先观察形势,再作决定。而与此同时,诸葛亮通过这一策略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找出了可能的不忠之人。尤其是魏延,这个军中的大将,不小心搞砸了诸葛亮的“续命灯”,结果不仅打乱了阵营中的气氛,还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从魏延后来的结局来看,他的失误,实则是落入了诸葛亮的算计之中。
魏延与诸葛亮之间早有矛盾,他早就不愿看到诸葛亮成功“续命”,于是借机制造混乱,最终致使自己身败名裂,家族满门抄斩。这一切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尽管外界常把他当作“神算”,实际上,他善于用计,巧妙地把敌人引入圈套。尽管蜀国的地理位置和综合国力注定了其只能在三分天下中占一席之地,但诸葛亮的才智和策略,却让这个国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不论他如何用计,蜀国的地理劣势和资源匮乏最终使得他们无法与曹魏抗衡。诸葛亮虽有才,但蜀汉的实力和北伐的后勤补给问题始终是无法克服的障碍,最终未能改变蜀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