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是汉族人,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和发明家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驻兵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说道:“那些儒生只是见识狭窄,怎能理解当世局势的复杂?唯有像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这样的人,才是才俊。” 诸葛亮则是通过徐庶的推荐被引入刘备的视野。刘备希望徐庶能将诸葛亮引荐给自己,但徐庶却表示:“这位人物值得见,不应要求他屈尊降临,刘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诸葛亮的茅庐,三次拜访才终于见到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见面后,刘备让其他人暂时退下,独自与诸葛亮长谈,他开门见山地问道:“当前汉室已衰,奸臣当道,朝廷被控制,百姓疾苦。我的德行与能力不足,屡次失败,心中怀有重振大业的宏愿,但仍常遭挫折。孔明,您是否有良策能助我一臂之力?”
诸葛亮深思后向他阐述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分析了曹操的野心与不足,指出孙权可以作为联盟伙伴,并详细分析了荆州与益州的地理优势及潜力,提出若能占据这两州,便可一统天下。同时,他还阐述了攻取中原的战略规划。刘备听后深感振奋,赞不绝口,立即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因此开始辅佐刘备,二人关系日益密切。关羽、张飞等将领最初对刘备的亲近感到不满,但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得到了孔明,如同鱼儿入水一般,愿诸位不要再说了。” 从此,关羽、张飞不再有异议。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成为刘备及蜀汉后来的基本国策。
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府也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追封他为武兴王。他的散文作品如《出师表》、《诫子书》至今仍为后人传颂。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独特的工具,并改良了连弩,创造了能一次射出十箭的“诸葛连弩”。他在建兴十二年(234年)去世,享年53岁,地点是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
然而,今天要讨论的并非诸葛亮的功绩,而是他成为刘备得力助手的背后安排。诸葛亮,实际上是由别人安排到刘备身边的,他只是其中的一颗棋子。而这位巧妙操控命运的棋手,正是司马徽,史书中所称的水镜先生。
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除了蜀汉的诸葛亮,魏国的郭嘉、庞统,曹操的荀彧、司马懿等人无疑都是杰出的谋士。在这群谋士中,司马徽虽然名气不大,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但他与诸葛亮、庞统、徐庶,甚至司马懿等人都有深厚的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他安排了这些人的命运。
水镜先生出现在刘备因荆州失势而陷入困境时,刘备曾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可是司马徽果断拒绝,并推荐了两个人:诸葛亮和庞统,他提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再次请求司马徽出山,但他自称只是山野隐士,不堪世用,最终拒绝了。接着,司马徽推荐了徐庶去见刘备,而刘备识得徐庶的才华,任其为军师。之后,经过徐庶的推荐,刘备才知晓诸葛亮,并引出了“三顾茅庐”的传奇故事。可在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司马徽却评价道:“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这句话也揭示了司马徽从一开始便洞察了刘备和诸葛亮难以最终称霸天下的局面。
真正的高人往往是深藏不露的隐士,像春秋战国的鬼谷子,以及三国的司马徽,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培养出了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样的传奇人物。司马徽的弟子如徐庶、庞统和诸葛亮,都是时代的风云人物,而司马懿作为司马徽的侄子,也是另一位举世闻名的人物。如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司马徽会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他从中看到了乱世中的利益,凭借自己的智慧布局,真正是高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