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走出监狱,迎接他的却是成群的记者。各大媒体蜂拥而至,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希望从这位老人那里得知关于爱国将领杨虎城死亡的真相。老人嘴里的一句话,瞬间掀起了整个中国的波澜。那么,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和杨虎城的关系又是什么?他究竟说了什么话,让全中国为之震动呢?
这位老人,正是张学良。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了东北的“最高领袖”。然而,接过父亲的旗帜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张学良上任之初,眼前的局势极其复杂,对内是持续不断的国共战争,对外则面临着军国主义的侵扰与威胁。面对如此困局,张学良作出了一个决定——联合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合作可谓是志同道合。两人都深知,“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因此,张学良积极支持蒋介石进行剿共,他渴望通过安定内部局势,清除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敌,重振中华雄风。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悄无声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所在的东北地区瞬间陷入危机。那时,张学良正与蒋介石在北平策划如何共同平息内乱。
张学良焦急地向蒋介石请示:“东北怎么办?”蒋介石的回答让他震惊——蒋介石告诉他,要尽量避免与外来侵略者发生冲突。张学良听从了蒋的建议,下令让自己的军队和民众“不抵抗”。这看似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但实际上,正因为这种“不抵抗”的态度,东北很快就沦陷了。
当张学良看到祖国的山河破碎,他痛心疾首,泪流满面。那时,他才意识到,蒋介石的“不抵抗”不过是一个掩饰其不愿出手支援的借口。绝望中的张学良反复拨打电话,恳求蒋介石给予援助,但得到的依旧是那三个字——“不抵抗”。他明白了,蒋介石并不打算为东北出兵,而这一切的真相,是蒋介石早已决定放弃东北。
无奈之下,张学良想到了另一个选择——汪精卫。然而,蒋介石已经将汪精卫掌控在手,汪精卫为了讨好蒋介石,甚至公开侮辱张学良,称他为一个只会“顺从”的将领。面对这种侮辱,张学良愤怒不已。他知道,自己这个微弱的军阀已经被完全抛弃,而东北的人民也早已陷入深深的绝望中。他感到自己辜负了那些曾信任他的百姓,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痛苦。
挫败的张学良离开了祖国,决定前往欧洲寻找新的出路。在欧洲的日子里,张学良戒掉了烟瘾,接触到了崭新的思想观念,逐渐意识到,蒋介石的路线早已无法带领中国走向复兴。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学良开始怀疑,自己长期以来致力剿灭的“共军”,或许才是救国的正确道路。
带着对蒋介石的失望,张学良回国后,尝试劝说蒋介石改变路线。然而,蒋介石的一再冷遇让张学良彻底心灰意冷。蒋介石不仅没有停止内战,反而一再挑起事端,让张学良开始反思:究竟是谁才是内乱的根源?
张学良渐渐意识到,自己与蒋介石的理念已经完全不同。于是,张学良决定表面上继续联合蒋介石剿共,暗地里却与共军达成了共识,开始了双重游戏——一方面与蒋介石合作,另一方面秘密支持共军。
与张学良的举措不同,杨虎城作为西北军的领导人并没有依靠父辈的势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从一个普通的“刀客”成长为一位有着威望的将领。西北军的壮大需要大量资源,杨虎城深知,自己需要寻找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蒋介石。然而,蒋介石对杨虎城并不看好,认为杨虎城实力薄弱,而且害怕杨虎城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蒋介石开始对杨虎城下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分化西北军的力量,削弱杨虎城的影响力。然而,杨虎城并未因此屈服,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是抗日,因此尽管心中满是不满,仍选择强忍着不与蒋介石正面冲突。
然而,一封来自“毛”的信让杨虎城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中提到的“西北大联合”让杨虎城眼前一亮,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与共军携手合作,共同抗击外敌。于是,杨虎城开始积极与共军接触,暗中联合,准备迎接抗日的未来。
但与此同时,蒋介石对张学良产生了越来越深的疑虑。他通过军统的线人得知,张学良可能已经背叛了自己,于是开始暗中对张学良进行防备,并计划将其调离。然而,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袖,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如果此时调离他,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蒋介石深知此时正是剿灭红军的关键时刻,因此他决定暂时放缓对张学良的行动。
然而,蒋介石越是想避免冲突,意外就越是容易发生。11月,西安的街头,几名学生高喊着“停止内斗,共同抗日”的口号,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蒋介石的愤怒。蒋介石命令将学生逮捕,但这一命令却在不知不觉中点燃了西安事变的导火线。
张学良心中充满了对蒋介石的不满,他曾试图劝说蒋介石放人,但却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失望的张学良与杨虎城商量,决定采取兵谏。兵谏这一行动意味着极大的风险,但面对蒋介石的独断专行,张学良最终决定行动。
事发当天,杨虎城掌握了西安的防线,而张学良则亲自行动,成功活捉蒋介石。这一事件,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最终达成了目的。张学良在第一时间联系了红军,毛主席在了解事情经过后,决定与蒋介石谈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主席决定,蒋介石不应被杀,而应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经过宋美龄的劝说,蒋介石终于同意与红军进行谈判,这一举动也为国共联合抗日铺平了道路。然而,西安事变后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杨虎城被蒋介石软禁,并被迫流亡欧洲;而张学良则被蒋介石判刑十年,虽然没有被杀,但他也无法重返自由。杨虎城最终未能活得久远,在国外的日子里,他始终无法安宁,心中对抗日的渴望愈加强烈。最终,在“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决定回国,但刚踏上国土,便被蒋介石的特务捕获,遭遇了残忍的命运。
杨虎城的家人被蒋介石残忍杀害,他的牺牲,也成为了历史的悲歌。张学良在出狱后的采访中表示:“西安事变,我不后悔。”他泪流满面地承认,杨虎城的死完全是冤枉的,他才是当年的主谋。
杨虎城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抗战的道路。他的鲜血,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坚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