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帮你改写一遍,保留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抓住帝国主义战争所引发的深刻政治和经济危机,将对外战争转变为针对国内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从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一战略决策,是在大战爆发前夕,第二国际于巴塞尔会议上共同确立的。该决策中明确包含了多个国家同时发动革命的思想,而这一理念其实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早在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大工业的兴起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将全球各国人民,特别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紧密联结在一起,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变动都会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因此,共产主义革命不会仅仅是某一国家的单独行动,而是必将在所有文明国家中同步爆发,至少会同时出现在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恩格斯的这一论断预示了国际革命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运动自诞生之初就是具有鲜明的国际性质。随后成立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始终将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作为中心目标。那时,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国或少数国家取得首胜,而必须是广泛的、同步的国际革命浪潮,这是当时较为流行和主流的观点。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第二国际的分裂极大地削弱了这一多国同步发动革命的可能性。这种现实状况迫使坚持革命理念的人们开始反思:社会主义革命是否真的必须同时在多国爆发,还是可能首先在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率先取得胜利?基于大量对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形势的深入研究,列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指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早在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前,列宁就已经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有可能首先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这种认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各国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在完成该著作后,列宁进一步强调:“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极其严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这种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得出不可动摇的结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只能先在一两个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其他国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资产阶级统治阶段,或处于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这一观点与列宁对帝国主义本质的分析密不可分。
因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大国间的矛盾,都达到空前尖锐的程度。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全球市场而爆发的激烈斗争,使得战争不可避免。
正是由于战争使得帝国主义国家陷入分裂和政治经济危机,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冲破统治链条,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成为完全可能的事情。
因此,列宁断言:“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极度不平衡,加之第二国际的瓦解,革命不可能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步爆发,只能是某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先后展开革命斗争。俄国正是具备这种发动革命的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国家,极有可能成为首个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
列宁提出的这一革命理论,标志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也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发展。因为这一观点具体化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路径,明确指出革命不再是抽象的同步行动,而是具体的逐国推进。
相比之下,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仍然坚持过时的同步革命观点。在第二国际陷入分裂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只得放弃革命,静待所谓“革命同步爆发”的时机。列宁则毫不犹豫地打破了这种思想束缚,果断提出“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解放了革命人民的思想,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斗志,这为俄国后来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历史事实证明,列宁的理论是正确的。它不仅在俄国革命中得到验证,也在东欧各国革命、以及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胜利中得到了印证。共产主义最终在全球的胜利无疑将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我们无法准确预见这条道路的时间跨度和波折程度,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必将是一国接着一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连续过程。开辟这条道路的功劳应当归属于列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转折点。这一转折不仅表现在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胜败,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获得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列宁主义。列宁在这一阶段进行了他一生中最为集中的哲学理论探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总体来看,列宁的贡献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列宁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思想,特别是在辩证法方面。他深入批判继承了哲学史上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明确指出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及其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三段式否定之否定。此外,列宁重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未曾充分论述的重要范畴,如“有”与“无”、“有限”与“无限”、“实体”与“属性”等。
列宁同样高度重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研究,他围绕存在与思维、实践与认识、感性与理性、分析与综合、真理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论述,丰富了他早期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阐述的认识论思想。
尽管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论述相对较少,但他围绕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本质、国家性质、战争特征、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系列问题,都极大地丰富和具体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其次,列宁将哲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分析革命实践问题,同时又通过革命实践检验和充实哲学理论,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他研究辩证法的动机之一是为了反驳社会沙文主义者对辩证法的歪曲和误用。在同社会沙文主义的论战文章中,他频繁运用辩证法分析时代特征、战争本质、社会民主党的战时态度及社会沙文主义如何扭曲辩证法,这不仅验证了哲学原理,还用新的观点丰富了哲学内容。例如,他提出了关于全面性、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认识的相对性等创新思想。遗憾的是,列宁未将这些思想系统整理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列宁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20世纪的人类社会无论在科学技术、经济制度、政治变革还是思想理论方面,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的产物,理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迈入新阶段。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援引恩格斯的观点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次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须相应调整自身的形式,并对当时正在进行的物理学革命作了哲学层面的初步总结。
此外,在他的《哲学笔记》中,列宁提出了构建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问题,详细讨论了建立辩证法体系的原则,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尽管列宁未能完成这项宏伟工程,但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
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帮你把这篇改写的文章分段优化,或者做成更适合阅读的格式。你看怎么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