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盲并不是一个稀有现象,事实上,古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存在这种情况。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而是唐朝的名将李靖(或者有人代他表达过这个观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史官鲜克知兵”。他认为仅仅依靠传统历史学家的记载是无法真实了解军事的细节的。事实上,在古代战争中,无论是作战人数还是战场的布置,古代的史学家们往往只依靠文官的传言,甚至是亲戚的说法来进行记录。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提到他的亲戚杨敞,杨敞的祖父曾参与追杀项羽的行动。这样不可靠的资料导致了不少错误和遗漏。然而,幸运的是,古代留下了不少兵书,我们才有机会通过这些文献更接近战争的真实面貌。
人类历史上最早对方阵士兵间距进行详细描述的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波利比阿虽出生在希腊,但他曾参与过第三次布匿战争,晚年甚至成为了罗马公民。他还曾随同小西庇阿参加了灭亡迦太基的战争,并见证了罗马军团击败马其顿方阵的过程。根据他的记录,马其顿方阵在阵型最紧凑时,每名士兵会占据大约3尺的空间。这里的“尺”并非现代的公尺或后来才出现的英尺,而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普遍使用的“肘尺”,其长度大约为45到50厘米(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马其顿方阵中的每个士兵大约占据2平方米的空间。
波利比阿之后,历史学家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继承了古希腊和马其顿的军事传统,对方阵的间距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他记录下的马其顿方阵阵型中,最为疏散的阵型是“每个士兵大约占据4肘尺的横纵空间”;而最为紧密的阵型时,“每个士兵仅有1肘尺的间距”;中等密集的阵型则是每个士兵前后左右保持2肘尺的距离。简言之,马其顿方阵最为疏散时,每个士兵大概占据3平方米的空间,而最为紧凑时,每个士兵前后只有大约0.45米的距离,个人占地面积约0.25平方米,中等密集阵型则约为0.8平方米。
这位历史学家还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方阵占地面积数据。他所记录的一个1024伍列的马其顿大型方阵在最疏散阵型时,占地面积为4096肘尺,约为3.4平方公里;在最紧密阵型时,占地面积为2048肘尺,约合84万平方米,接近一平方公里;而最为紧凑的阵型占地面积为1024肘尺,约为21万平方米。罗马军团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士兵在作战时,前后间距为1.8米、0.9米(准确来说是0.87米)等不同的作战模式。
这些计算都是最基本的概算,而在实际的战争中,马其顿军队除了方阵士兵外,还包括骑兵、轻步兵等多种兵种,罗马军团更是拥有超过20种不同的作战阵型,指挥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最适合的阵型,以便让方阵士兵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战斗。
中国古代同样有关于兵阵占地面积的详细记载。在唐朝的兵书中,就有提到百人队伍所需的作战面积为“广纵各20步”。唐太宗所认定的“步”是五尺,即1.55米(在古代,这种步伐被称为“跬步”),所以100人的队伍所占据的面积大约为2025平方米,这个面积与古希腊的方阵占地面积相差无几。宋太宗也为我们留下了更为详细的战阵资料。虽然宋太宗的阵图曾经遭到过不少非议,但其中的数据却非常详细、翔实。
宋太宗为前线战士所设计的布阵图中,宋军的前锋部分共有13500人,这部分兵力被平均分成了三组,每一组的阵型“长一里二百七十步”,也就是大约756米。三组兵力的每个小方阵纵深为“左内都厚一百七十步”,即204米,因此每个4000多人的宋军方阵的占地面积大约为15.4万平方米。整个宋军的大阵共计48000人,战场的宽度为“弯长七里二百三十步”,即3586米,战阵的厚度为“二里六十步”,约为1132米,这样的长方形军阵面积大约为4平方公里以上。
正是因为这些详细的数据,现代军事历史学家普遍得出一个结论:在冷兵器时代,一支约一万人的军队大致占地1平方公里。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那些在历史记载中提到数十万大军在狭小战场上激烈作战的学者,是否对军事有足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