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共有57位,但1955年时仅授予了其中55人,剩下的两位则是在后期补授的。其中,王建安的情况尤为特殊。虽然从资历、职务以及贡献等方面来看,他完全有资格获得上将军衔,但毛主席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在审阅完整名单后,毛主席批示:“此人骄傲自满,授予中将为宜。”这个批示让负责授衔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为难。综合考虑王建安的各方面条件,仅仅授予中将显然不公,因此,他们决定先将他的名字从名单中去掉,等到之后再做决定。
最终,在罗荣桓的坚持下,王建安才于1956年得到了补授上将军衔。王建安是一位有着深厚革命历史的老将军。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红四方面军主力——红4军的政治委员,并与许世友搭档。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员兼第一旅旅长,还担任了鲁中军区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则是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的司令员,甚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了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他从红军时期就是军级干部,授衔前又是正兵团级干部,若仅授中将,确实不符合他的贡献和地位。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会下达这样的批示呢?这背后与王建安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出身红四方面军,但与许多红四的干部关系不和,尤其是后来隶属于第三野战军时,他与三野司令员也发生过冲突。
王建安与部分老同志之间的不和,根源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的“拖枪出逃”事件。三大主力会师于陕北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某曾犯下严重错误,致使红四的许多干部受到影响。在抗大期间,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常遭批评,许世友等人的性格直率、冲动,往往反驳这些批评,结果不仅激怒了上级,甚至有时到了气得吐血的地步。
为了避免长时间忍受这样的屈辱,许世友决定带着自己的老部下刘子才去巴东打游击,寻求新的革命基地。他向红四方面军的老同志们透露了这一计划,得到了迅速响应。最终,30多人决定参与这次出逃。计划定于1937年4月4日晚10点集合,在抗大的第五队厕所旁,然后由许世友带领,通过北城门逃出。如果遇到追兵,则进行反击。出城后,他们计划继续以红军的名义谋取食物,在到达白区后则以抗日的名义向地方请求捐款和粮食。
当时,国共双方正在商谈合作,许世友认为这个计划具有可行性。然而,王建安认为此举过于激进,可能会使得双方的矛盾加剧,甚至让参与者在国共两边都失去立足之地。出于对长期名誉的担忧,他提出因身体不适而退出。但许世友坚决反对,认为如果有人退出,就可能泄露计划,危及大家的安全。王建安只好暂时答应,但心中却十分犹豫。最终,他决定将这一消息告知抗大党支部书记谢富治,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林总立即带领部队进行紧急集合,用王建安提供的名单,逐一抓捕了这些参与者。
这件事虽然只是王建安与部分人产生了矛盾,却对他后来的授衔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放战争爆发后,王建安因军区调整而成为陈毅的下属。在指挥山东部队的过程中,陈老总战绩不佳,六战五败,这使得一些将领产生了不满,王建安尤为激进。作为山东军区的老将,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作战建议,但陈毅未能采纳。随着战局的不断失利,王建安的意见愈发激烈,甚至在一次会议上与陈老总发生了拍桌子的冲突。这种“犯上”的做法让中央领导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特别是在军队中,过度的公开反抗上级,容易引发纪律松弛的隐患。因此,毛主席在1955年认为王建安过于自满,决定对他进行压制。
负责评衔的罗荣桓对毛主席的批示感到十分为难。他认为,若单凭一些个别的认识问题来调整王建安的军衔,会显得不公。但毛主席的指示必须遵循,于是罗荣桓决定暂时将王建安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度反映此事。
1955年,其他将领纷纷穿上新军装,佩戴上将星,这让王建安倍感刺痛。罗荣桓认为,这种经历已经是一种惩罚,便再次向毛主席反映王建安的情况。王建安的老战友们,包括陈毅、许世友等人,都积极为他争取,最终,王建安在1956年得以补授上将。这一过程可谓是颇为曲折。
然而,尽管获得了上将军衔,王建安的职务却并不高。大多数上将在军中都担任重要职务,而他却仅被安排为多个军区的副司令员,先后在沈阳、济南、福州军区担任这一职务,实际上待遇相当于中将。1975年,中央将王建安从军区副司令员转任为中央军委顾问,表面上看是进入中央,实际上却被安排到二线工作,主要职责是视察部队、收集问题并上报。1979年,他还曾与方毅一同慰问过云南的参战官兵。
一些王建安的老部下认为,按照他的资历和贡献,他完全不应该仅仅担任副职或顾问一职。然而,王建安对此非常淡然,他曾表示,革命工作并非按职务高低来衡量,而是要专注于工作本身,不必过于计较这些细节。叶剑英元帅曾高度评价王建安,称他为“建国以来,王建安不计较职务高低,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做出了突出的成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王建安于1980年7月25日病逝,留下了“五不遗嘱”:一、不举行追悼会;二、不送花圈;三、不安排遗体告别仪式;四、不通知生前友好;五、不请同志护送遗体火化。由于他不愿给人添麻烦,许多朋友直到9月才得知这一消息。
回顾王建安与他人的矛盾,大多源自公事上的意见分歧,然而在私德方面,他却是一位令人钦佩的老将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