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4日18时,洛阳城内的枪炮声终于归于平静。经过了长达7天7夜的激烈战斗,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与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携手攻克了这座古老的城市,成功歼灭蒋军206师,且活捉了师长邱行湘。
洛阳战役,不仅是华野与中野联手进攻中原后的首个重大胜利,也标志着关内我军首次突破敌军重兵把守的坚固城防。这场战斗的胜利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不仅打破了敌人对城市的控制,也为我军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战术经验。然而,在战后总结会上,陈士榘的一番言论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战后,中野刘邓首长召集营以上的干部开会,总结洛阳战役的得失,特别邀请了陈士榘来分享华野的战斗经验。陈士榘认为,我军能够迅速攻克洛阳的根本原因在于拥有强大的炮火支援。他强调,由于运输困难,炮弹补给有限,任何浪费炮弹的行为都应坚决杜绝。但他同时指出,在攻城战斗中,为了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并巩固突破口,绝不能吝啬炮弹。只要最终能够解决战斗并完成歼灭任务,那么所消耗的火力将会得到足够的回报,甚至可能为我方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陈士榘在发言时显得格外激昂,语气中透着一种豪气与自信,华野的干部们听了不禁心生自豪。然而,中野的干部们听后却显得有些不太高兴,觉得这番话隐含着一种自负的意味,尤其是在他们的装备相对薄弱、炮火支援有限的情况下。
事实上,洛阳战役并非是陈唐兵团与陈谢兵团的首次合作,之前他们曾在祝王寨、金刚寺战役以及确山战役中联手作战。在祝王寨与金刚寺战役中,陈士榘担任总指挥,而在确山战役中,原本是陈赓自愿担任总指挥,但因战局不利,最后由陈士榘重新接管指挥。此次洛阳战役,总部明确规定由陈士榘指挥陈谢兵团,显然华野被视为主力。两个野战军共同出击,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双方都希望能够抢夺战功,然而结果是,华野的3纵队首先突破了城防,表现上超过了中野4纵队。
中野官兵心里自然有些不服,毕竟他们为了执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已经放弃了许多重型装备。即使是陈谢兵团这支底子较厚的部队,其装备水平也远不能与华野相比,这使得他们在攻坚战中显得力不从心。如今,陈士榘不断强调华野炮兵的强大,显然让中野官兵感到不满,心里有些别扭。
会议结束后,刘伯承特意留下中野的干部们,向他们讲了几句。刘司令员语重心长地表示,不同部队的装备和条件各异,打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华野有大量炮兵,打得好是因为火力雄厚,但我们中野虽然装备有限,依然能够依靠手榴弹等其他武器取得胜利。所以,不必完全听陈士榘的看法,我们也有自己的作战方式。
刘伯承的话显然是在鼓励中野官兵,他强调了我军长期以来的传统——\"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并且提醒大家不要陷入\"唯武器论\"的误区。虽然他也认可华野的优势,但他清楚,炮火再猛,也不能忽略其他作战方式的重要性。毕竟,中野的部队在没有重型装备的情况下,依靠的更多是灵活的战术和其他作战手段。
不久后,华野司令员陈毅听说了会议的情况,便给陈士榘发去电报,批评他在讲话中存在些许傲慢,似乎过于强调炮兵的重要性,给中野部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陈士榘经过反思,承认自己的话有失妥当,的确没有考虑到刘邓部队转战大别山后的实际困难。不过,他也指出,即便在华野内部,攻坚战的火力配备也存在问题。比如在洛阳战役中,3纵队过于依赖炮火,导致忽视了对爆破技术的提升,这是值得反思的。
那么,炮兵在洛阳战役中的作用,究竟是否如陈士榘所言,真的是决定性的一环呢?
洛阳战役的战斗于3月11日19时打响,华野3纵与中野4纵同时对四门城门展开进攻。担任东门突击任务的是3纵8师23团1营,配备的炮兵包括23团山炮、战防炮各2门,还有步兵炮、迫击炮、60炮等,共计32门火炮,组成了两支火力队,直接为1营突击提供掩护。1营在炮火支援下,经过数次爆破突击,成功攻占了瓮城,并最终突破了城内。东门突破战斗历时7个半小时,表现卓越,四个月后,这支1营还被授予了“洛阳营”这一荣誉称号。
中野4纵10旅和11旅则负责攻打西门和南门。由于炮兵数量不足,没能有效压制敌军火力,导致夜间突击失败,直到第二天才在3纵队的支持下突破了南门。可以看出,虽然两支部队都在尽力争取突破,但由于火力差距悬殊,作战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在对洛阳守军核心阵地的总攻阶段,攻击部队最初发动了夜战,虽然成功削弱了敌军的火力,但由于炮兵火力无法充分发挥,激战四小时后依然未能完全攻克目标。直到第二天下午,经过集中的炮火轰炸,敌人防线终于被彻底摧毁,3纵8师和4纵10旅仅用一个小时就顺利解决了战斗。
可以说,陈士榘强调炮兵作用的观点并没有夸大其词,尤其是“攻城战斗中不能吝惜炮弹”这一经验之谈,的确值得我们借鉴。然而,他在讲话时过于直率,缺乏足够的分寸,这也不免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议。
在战役中,坊间曾流传一个故事,称洛阳战役中两个野战军发生了争抢战利品的事件。故事称中野4纵10旅缴获了十几门美式榴弹炮,但最终被华野3纵夺走,引发了双方的不满。陈赓得知后,挥手表示:“这些都是解放军缴获的,分什么你我,都交给华野去。”虽然这个故事富有戏剧性,但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整个洛阳战役中,我军仅缴获了三门美式榴弹炮。
事实上,10旅旅长周希汉考虑到中野部队的作战地域较为狭窄,重型装备不便携带,于是将缴获的榴弹炮与汽车交给了华野,而华野则回赠了六门轻便的美式战防炮。这一善意的交换体现了两军之间的默契与合作。
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中野部队因缺乏重型武器,在攻坚作战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正是在陈士榘指挥下,华野增援了三个纵队,凭借强大的火力支援,扭转了战局。随着黄维兵团的覆灭,华野和中野之间关于战利品归属的矛盾再次浮现。这一次,陈士榘明确表示:“华野缴获的所有武器全部交给中野,一件不留。”
在这场淮海战役中,一些华野干部抱怨中野部队拖了后腿,指责他们未能迅速击败黄维。对此,粟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毕竟,华野有的是来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