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被誉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每一位都在推动蜀汉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按照常理来看,刘备应该对他们五人有着极高的信任与依赖,尤其是在关羽和张飞相继去世之后,赵云作为与刘备同甘共苦多年、最为亲近的将领,理应在蜀汉政权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令人意外的是,临终时,刘备竟然对众人说了句“子龙不可重用!”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他是否因重伤导致神志不清?背后是否藏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又为何会这样伤害赵云?他的言语又到底藏着什么深意?
关羽一生英勇无畏,直至在荆州失守后败走麦城,最终壮烈牺牲。经历了数次向孙权投降未果的无奈后,他带领着残余兵马力图突围,可是战局的悬殊令关羽无法挽回局势,最终只能选择自尽。关羽的死,不仅打击了蜀汉的军事力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蜀汉政权的发展和未来。
为了为关羽复仇,刘备怒火中烧,决定对孙权发动全面战争。张飞为了响应刘备的号召,也紧锣密鼓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想要与刘备在战场上共同作战。然而,张飞性格急躁,对下属极为严厉,这种性格引发了部队的怨恨,最终有两名心生不满的部下趁着张飞熟睡时将其杀害,并投降了孙权。张飞的死,让已经愤怒至极的刘备彻底失去了理智,纵使赵云和诸葛亮多次劝阻,他依然执意进攻孙权。这股愤怒驱动着蜀汉军队士气高涨,连续获胜。然而,最终,蜀汉的军队被孙权麾下的年轻将领陆逊通过火烧连营战术彻底击溃。如果不是刘备及时撤退,或许蜀汉的主力就此覆灭。
刘备虽然侥幸逃脱了这场大败,但蜀汉的许多精锐部队也因此损失殆尽。在白帝城修养时,刘备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召集心腹商讨后事。这些话题中,不仅包括了对蜀国未来的规划,还涉及了重要的人员安排。在众多交代中,他却让人深感疑惑地嘱托道:“子龙不可重用!”赵云,这位曾为了蜀汉屡次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为什么刘备会如此冷酷地将其排除在外呢?
事实上,刘备与赵云之间并非一帆风顺。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冒死护送刘备的幼子刘禅脱险,刘备对赵云的忠诚和英勇感激至深。那一刻,刘备几乎发誓要为赵云报答一切,声称:“为了你,我差点失去了心爱的将士。”从那时起,赵云成了刘备的左右手,始终与他并肩作战,成为他最为依赖的将领。此时的赵云,几乎成为刘备的“底气”所在。
然而,在刘备出征孙权时,赵云却没有随行。而且与他一同缺席的,还有蜀国最为重要的军事谋士——诸葛亮。按理说,作为蜀国最重要的智者,诸葛亮的意见不可或缺,而赵云又是当时蜀汉军队的主力之一,理应随行作战。可是,刘备却强令他们二人留守,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他们曾一同商讨过这次讨伐吴国的计划,而诸葛亮从战略角度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此时并非出兵的最佳时机,但刘备由于怒火中烧,根本没有听取他的话。诸葛亮无奈,只能为刘备制定了应急战略,尽量减少战局对蜀国的伤害。
相比于诸葛亮的温和,赵云则直接对刘备发出批评。他认为蜀吴两国本为盟友,贸然攻击吴国显然违背了基本的外交常理。而且,眼下最重要的敌人是魏国,蜀国不应该进行内耗。然而,在刘备的愤怒之下,赵云的意见显得苍白无力。对于刘备来说,关羽和张飞不仅是结拜兄弟,更是同生共死的伙伴,情谊深厚。在刘备心中,无论是从个人情感,还是从战略角度来看,关羽和张飞的仇恨必须报复。最终,赵云被留在了蜀汉的防线,而刘备的讨伐吴国行动则走向了冷板凳。
虽然这件事本身可能不至于让赵云完全被排除出核心决策圈,但更深层的矛盾却早已显现。早在刘备平定益州时,在分配战功与土地问题上,赵云就与刘备发生过争执。刘备希望将益州的土地封赏给有功的将领,而大部分将领支持这一提议,唯独赵云坚决反对。赵云通过引经据典,批评刘备过于功利,忽视了百姓的利益。虽然刘备表面上同意赵云的看法,但心中已将赵云标记为不同的“声音”。赵云的立场,始终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强调仁义与民生,而刘备则更注重权力的稳固与将领的忠诚,二者的理念差距注定了未来的冲突。
刘备临终时,对赵云的“禁用”命令,实际上是源于对赵云潜在威胁的警惕。赵云虽忠诚,但他若积累足够的权力与支持,未来可能成为蜀汉的一大隐患。实际上,若非赵云多年来立下赫赫战功,且曾救过刘备父子性命,若非赵云坚持忠义,拒绝了曹操的招揽,他的结局或许会和魏延一样,遭到冷遇甚至被清除。至此,刘备虽然限制了赵云的权力,但也未曾想过他真正的风险。
然而,赵云当时已年事渐高,且长年征战使他身心疲惫。也许,对他而言,能够安享晚年、远离纷争,反倒是一种别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