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前期,萧关道随着丝路的畅通而繁荣,原州作为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地、 萧关道上的交通要冲以及唐朝马政的管理中心,对于维护萧关道区域的商贸交往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险要的军事地位
由秦汉至唐宋再至明清, 原州地区行政建置虽偶有变化,但是始终未动摇其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地位,历代王朝也常于此处设雄关镇守。秦昭王在此修筑长城以抗义渠;西汉在此设萧关防御匈奴;唐代将全国六上关之一的陇山关设于此地,此外还另设七关拱卫原州。
古今中外,人类多以武立国、以力争天下,而地理形胜对于军事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大明一统志》描述平凉府形胜为:“山川秀拔。中华襟带。水土杂于河西, 人烟接于北地。外边羌夏,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在其北,崆峒阻其南。控制西垂,实为要地。陇水环流,绕带河渭。”
明朝长期与北方的蒙古铁骑对抗于长城一线,而拥有天然地理形胜的原州在军事防御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自然会受到兵家重视,例如明朝统治者在唐代原州故地上设立固原镇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就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
唐朝立国于关中,若要使关中稳定,则必须全面掌控关中西北的陇右一带, 而扼控关中通往陇右的交通线便势在必行。而原州正处于这一重要位置,其位于关内道西部,处于关内道通往陇右道的主要驿路上,更是关中出塞外的必经关卡, 对于沟通关中腹地和关外边塞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朝建国初期,距离关中最近且最具威胁性的割据势力要数盘踞秦陇的薛举。隋大业十三年四月, 原隋金城校尉薛举与其子薛仁杲杀金城令后,正式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后宗罗睺率众归附,又击溃隋将皇甫绾,乘势攻占枹罕,又接连取鄯、廓二州,尽据陇西之地。
同年七月,薛举在兰州称帝,后迁都秦州。同年十二月,薛仁杲奉命攻取扶风,薛军势力益盛,开始筹划攻取长安。李渊立足关中不久,薛举遂趁机东下争锋。
武德元年七月,薛举进犯泾州,正式对唐朝发起挑战,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明率众讨之,两军相接于浅水原,然李世明却因染病未能亲自指挥而兵败。武德元年九月,薛举病死,李世明又为元帅,率军攻打薛仁杲两军相持于折墌城,薛仁杲大败请降,至此,割据陇西的薛举父子彻底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唐朝也因此掌控了原州、泾州一带。
出于军事上的需求,贞观五年, 以废庆州都督府之原、庆、宁、泾四州置原州都督府。贞观十三年,原州都督府督原、庆、宁、泾、会五州。久视元年十月,武则天命魏元忠为萧关道行军大总管,以防备突厥,原州作为萧关道上的重要城市,军事地位犹为重要。
马政管理中心的确立
马是骑兵的基本条件,在整个中世纪,骑兵一直是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骑兵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其具有轻捷迅速的特点发展较快。
隋末唐初各武装割据集团对于骑兵都非常重视,上文提到的割据陇西的薛举父子就是利用了当地 “多畜牧”的地理条件,“招集群盗,掠官牧马”;割据河西的李轨也占了“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地利;自太原起兵的李渊集团为了获得良好的马源充实军骑,也曾向突厥俯首称臣。
可见,马匹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对于马匹的养殖也受到各朝的重视。然而,马不仅能增强军事实力,而且对于日常交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唐王朝是一个高度统一而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维持政治统一,唐朝沿袭了前朝实行过的以马为驿的邮驿方式,此外,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和速度,“唐时天子百官以马代步”均为常态,这些都导致了唐代社会对于马匹需求广泛而持久的增加。
随着社会对于马匹需求量的加大,国家对于养马业的重视日益增强。在唐代群牧系统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应属陇右群牧,虽名为“陇右”实际上不论是从地域上还是隶属关系上,都并不局限于陇右,如关内道的原州、泾州等适宜养马之地也隶属于陇右群牧。
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关于唐代原州平高县的“监牧” 有如下记述:“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县之西,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北使寄理原州城内,东宫使寄理原州城内。”
“原州一带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中心,因为优良的生态环境,这里从秦汉时就适宜养育良马,东汉时‘饶谷多畜’。唐代前期,原州是全国养马业的中心,天宝十三载,这里马匹饲养量达到33万匹。”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自“逾陇山,西至瓦亭,观马牧。”原州作为唐代前期陇右群牧都使的驻节地,马匹饲养量众多,而且这些马匹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之一,不仅供应给中原地区,也出口到西域和西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增加。
结语
原州作为重要的军事驻地和唐代马政管理的核心区域,极大地提升了其在政治与军事领域的地位,加之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为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