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前到唐宋,寒食诗有何发展,对后世研究有何价值?

唐代寒食诗是寒食诗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盛给唐代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后代寒食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唐代寒食诗的历史价值不容小觑,我们可以通过对寒食诗的研究,来了解唐朝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唐人的生活状态和节日氛围。

另外, 诗人创作寒食诗时,不同诗人的不同生活经历也使得其笔下的寒食诗具有多样的风格特点,或是简约平淡、或是炫彩夺目、或是感思怀伤,在诗人笔下,暮春的美好时光,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在对意象、典故的使用上,诗的艺术特征也独具特色。

因此唐代寒食诗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唐前、唐中及唐后的寒食诗创作上的不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扩大题材和丰富手法

与唐前寒食诗创作的不同。在唐代社会以前,寒食节可谓是比较普通, 只是一个能够祭祀先人的节假日,寒食节起源的说法也在不断变化,魏晋以前, 寒食节的起源主要是介推说,寒食节的节庆内容以”禁火“和”寒食“为主,主因此寒食诗的创作在题材上与介子推相关的内容也多有出现,如《左传》中记载的《介子推不言禄》,记叙的便是介子推拒绝出仕做官,拒绝受禄的事情。

西汉刘向、东方朔等人的作品中也记载了子推割骨俸君、归隐山林之事。到魏晋时期, 关于寒食节的记述日渐丰盛,有关寒食节的诗词也逐渐增多,南梁时期何逊的《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便是其中之一,记叙的不再是介子推之事,而是讲述了诗人同友人借寒食节重逢,互诉思念;同样的还有萧纲的《雁门太守行》提到了在幽州寒食过后赶路之景,可见,此时的寒食题材范围已逐渐扩大,更加注重寒食节节日本身。

到了唐

另一方面,在扫墓之时,插柳、挂纸钱的方式也应运而生, 随着柳在人们心中情意的加深,唐人已习惯于折柳送别,加上寒食节原本的感伤情绪,柳与古人的距离逐渐拉近,在寒食诗中随处见“柳”,柳不仅是别离的代表,更是春意的体现。

另外,因禁火而无法烧纸钱,挂纸钱的形式在寒食节首次出现,诗人在创作寒食诗时并非直接描写扫墓挂纸钱,而是讲述无法焚烧的纸钱何以到达黄泉,侧面体现了唐代寒食节禁火仍然存在,并且民众也需严格遵守。

所以,唐代寒食节加入了在信仰祖先神灵之下,人们纵情享乐的新方式,古意与新情并存。这些继承和创新,使得寒食节的影响逐渐扩大,深入人心。可以见得, 到了唐代,寒食诗在内容上相较于前代有所突破,节日习俗的增加也拓宽了寒食诗的题材,踏青、郊游、蹴鞠、斗鸡等娱乐活动大大丰富了唐人的节日生活,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同时仍会将介子推与寒食节的关系记载于诗作当中。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通过典故、意象等创作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上也更为细腻丰富,多了对人生怀抱的感悟和对暮春美景的赞美,其中尤其是火意象的运用不仅让寒食节中禁火仪式更加神灵化,更让火这一自然界中的物象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明艳色彩的运用也是节日诗当中的重要体现, 在唐代寒食诗中的色彩,一方面体现了春季自然万物特有的颜色,另一方面也得以窥探出唐人昂扬向上的心态,这对寒食诗的发展来说,既饱满了寒食诗的诗歌内容,又为其他节日诗的创作提供了范式。

和与寒食节几乎同时期的清明节、上巳节共同构成了唐代暮春时期重要的节日,节日相关诗作的创作也主题思想的呈现上也存在一定相同之处,唐代寒食诗是唐代诗歌中清新独特的存在,不同于边塞诗的狂放立志,也有别于宫宴诗的进献奉承,是节日诗创作的突出代表,有利于文学研究者们以此为入口,对唐代节日进行研究,并且对后世节日诗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形成范式以供借鉴

直至宋代,唐代寒食节的余温久久没有消散,不仅在节日习俗上存在相似, 诗人创作的寒食诗的题材,也有相同的地方。主要有歌咏佳节、感怀伤逝等内容。

在唐宋时期,扫墓祭祀可以说是寒食节中最重要的一种习俗,不论是唐朝还是在宋朝,诗人总会将创作的眼光放在这个传统节俗方面,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寒食野望吟》、王建的《寒食行》中,以更为形象的方式,描绘了人们在寒食时, 带着亲朋好友去扫墓的情景。

到了宋朝,各种祭祀仪式制度变得更为完备,整个丧葬墓祭祀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这在大量的宋代寒食诗中都有体现,如蒋梦言的《寒食出城即偶像》和王玉成的《寒食出城即偶像》都可以看到,在寒食节期间,宋人祭扫墓碑,以纸钱寄哀思之情。但是在诗中描写介子推与寒食节的关系这种选材在宋代的寒食诗中并不常见。

其次就是唐宋诗人对暮春时节的赞美之情也是寒食诗一脉相承的体现。寒食清明,正值杨柳新发,百花竞相开放之时, 唐代众多诗人都在诗歌中描述了寒食的春天景象,所有的美景都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宋代诗人苏轼的《东兰梨花》有话,“梨花淡白柳深绿,当柳飞花满城。”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太阳下,东兰梨花悄然绽放。在柳树的映衬下,它们显得更加洁白娇嫩。

除此二者在诗歌创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宋寒食诗歌与唐寒食诗歌又因时代的差异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而存在着诸多差异。从诗的题材来看,中国古代唐朝的光辉成就使唐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寒食诗中, 也有相关诗作表现了在唐代安逸的社会当中愉悦生活的情感。

因而,在唐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共享寒食是一种快乐、轻松的生活方式。如《寒食还陆浑别业》中宋之问所写的山水田庄,就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政治清明的体现。

而到了宋代,尤其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这时便涌现出了一批敢于批判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那些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曝光、 抒发悲伤情绪的爱国诗人,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在这一时期的寒食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除此之外,宋人还更加重视对道德人格的塑造,追求恬澹的心境,因此在诗歌中,很多诗作体现出了些许的忧伤。如在《闻武均州报己复西京》中,作者首先对战场上的将军形象和捷报传来的消息进行了描述,再在末联两句中,他对来年寒食节的预测,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结语

宋以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有关于寒食诗的创作也逐渐减少,只是在个别诗词中偶有提及。总之,寒食诗的创作在唐代达到鼎盛,而唐代寒食诗承接唐前寒食诗创作的同时,丰富了寒食节节日民俗也增添了古人对节日的思想情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也为宋代寒食诗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创作思想。

可以说,唐宋寒食诗的创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研究唐宋诗词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也为后人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