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喜欢走进清华园?哪些打卡点值得探访,哪些清华精神值得铭记?清华大学胡钰教授的《水木烙印》是本小书,也是一本绝佳的打卡指南。
胡钰1991年考入清华,199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等。作为在清华学习、工作、生活30多年的清华人,由他引领探寻清华的奥秘,最适合不过。
清华历史: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一个多月前,清华大学刚过完114岁生日。清华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清华的使命注定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
在《清华的风骨》一文中,胡钰提到闻一多雕像。雕像位于大礼堂旁边,靠近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下楼散步,时常经过。春夏秋冬,闻一多坐在树下,右手持烟斗,左手撑在膝上,陷入沉思。
闻一多也是清华(1912级)的学生,后成为清华教授,在清华/西南联大任教14年,人生三分之一的光阴留在清华。他身上,凝聚着清华的精神气质。
抗战时期,清华南迁昆明,与北大、南开组建西南联大。尽管教室破旧、物资匮乏、炮火连天,联大教师却培养出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汪曾祺、吴晗、穆旦、许渊冲等杰出英才。
南迁的历程生动诠释了爱国报国的清华精神,胡钰曾到云南寻访联大故迹。闻一多雕像背后的石头上,镌刻着他的一句话:“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
这句话同样适合他的同事——朱自清。距离闻一多雕像不远,胡钰也常常路过“自清亭”和“水木清华荷塘”。朱自清1948年去世前,瘦到80斤不到,仍坚持投身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毅然拒领美国援助面粉。
114年来,清华大学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胡钰提到,从1911年《清华学堂章程》、1912年《清华学校近章》起,清华办学宗旨始终以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报效国家为核心。
创新精神:从历史传承中迸发的强大力量
清华的创新精神,在《水木烙印》一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梅贻琦也是“土生土长”的清华人,他是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留学归国后在清华教物理,后任校长。他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教育名言,引领着一代代学子向大师看齐,追寻创新精神。
1931年,梅贻琦就任校长的这一年,历史系新生中,有个学生中文、历史都得了满分,深得出题教师陈寅恪的赞赏。但这名学生却执意要转到物理系,尽管物理他只考了5分。这就是日后成为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三钱”之一的钱伟长。
当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钱伟长认为学科学、制造飞机大炮是救国之道。正如他的名言:“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的人生,是一部叫做创新精神的教科书。
创新源于问题,这些问题或来自科学领域的空白,或源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胡钰分析,钱伟长1931年转物理系,是基于救国;1939年开始研究弹性板壳理论并获得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源于当时国际科学界研究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58岁的钱伟长开始学电池知识,64岁以后开始学计算机,提出了字形编码方案“钱码”……他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堪称清华大学培养创新精神的典范。
许多人惊叹于钱伟长的学习能力,他却表示:“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
晚年的他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
人文精神:清华园里的温暖底色
打卡清华校园,二校门西北侧的王国维纪念碑,是不能错过的一处。胡钰散步到此,常看到纪念碑前摆着一束花。
1924年起,王国维任教于清华,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成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去世后,陈寅恪代表研究院撰写碑文,结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清华学人世代相传的学术品格,也成为清华的人文精神的写照。
清华的人文精神,既体现在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人文学者身上,也体现在日常校园生活里。胡钰在书中回忆了胡显章、贺美英等老师与学生们的点滴温情,也分享了他自己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故事。
胡钰提到,清华建校之日起,就重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首任校长唐国安曾说:“师生之间,首重感情;教育之方,端赖道德。”
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清华人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口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体育精神作为清华校园生活的重要特色,从20世纪初,每天跑步就是清华学生的必修课,老校长梅贻琦极重视体育,“非体育及格者,不得与毕业考试。”
清华体育精神的背后,是清华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让人想到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在东门的青石、主楼大厅的正壁、老图书馆的正厅、大礼堂的正额、工字厅前的草地、清华学堂前的石碑等打卡点,都可以看到,也镌刻在校徽上。
这一校训源自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引用自《易经》“乾坤”二卦。它成为清华人才培养的内核基因,贯穿清华的历史和未来,历久弥新,隽永深邃。
《水木烙印》是一本校园打卡指南,也是一把打开清华精神世界的钥匙。百余年沉淀的清华精神,不仅激励着清华学子勇攀高峰,也影响着整个社会,让我们对教育、对人才培养有深刻的思考。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清华的魅力所折服,对清华的精神有崭新的认知。
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清华园参观热潮又将开启。每年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清华,往往一票难求,年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