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何对明军屡败屡战,却被清军一击即溃?

各位朋友,今天咱来聊聊李自成,这位在明末历史舞台上十分耀眼的人物。李自成对抗明军的时候,那可是展现出了超强的韧性,打了那么多次败仗,每次都能顽强地卷土重来,可为啥一碰上清军,被暴打一次后就彻底一蹶不振了呢?这事儿啊,细究起来,还挺有意思。

李自成出身农民,早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为了安葬家人借了债,还不上就被豪绅严刑拷打、游街示众,一怒之下,他杀了债主,走上了逃亡之路。后来回家,又发现妻子与人通奸,一气之下再次杀人,无奈投军。在军队里,李自成逐渐锻炼出了军事才能,为他日后统领大军打下了基础。当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绝收,官府还赋税繁重,老百姓苦不堪言。李自成顺应时势,带领农民起义,提出 “闯王来了不纳粮” 的口号,这可太对老百姓的心思了,大家纷纷追随,队伍越来越壮大。

在对抗明军的过程中,李自成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好几次都几乎全军覆没。像有一次只剩下十八人,还有一次只剩下五十多人,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李自成偏不。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次次重新组织起队伍,继续战斗。就拿朱仙镇大战来说吧,崇祯十五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改变策略围而不打,还派骑兵扫荡周边州县,让开封孤立无援。这时,左良玉等率明军号称四十万援军抵达朱仙镇。李自成可不含糊,亲率主力迎战。在这场大战中,明军内部矛盾重重,将领之间意见不合,左良玉又因为和河南巡抚高名衡有矛盾,消极对待救援。而李自成这边,准备充分,截断明军水源,还巧用计谋让开封守军不敢出城夹击。最终,左良玉率先逃走,明军一触即溃,李自成大获全胜。在长期与明军的对抗中,李自成的军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熟悉了明军的作战套路,再加上百姓的支持,即便屡遭失败,也能不断恢复元气。

可谁能想到,李自成打进北京,推翻明朝后,形势却急转直下。1644 年四月下旬,李自成带领大军和吴三桂交战,本以为吴三桂会投降,没想到吴三桂因为家人被囚禁、爱人陈圆圆被夺,转头和清军联合了。李自成事先没察觉这一变故,在山海关之战中,和吴三桂大战一天后,双方都精疲力尽。关键时刻,多尔衮命令清朝骑兵从左右两翼杀出,李自成军顿时大乱,遭遇惨败,士气遭受了严重打击。这一战失败后,李自成退守北京,可多尔衮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清军马不停蹄地追击。李自成匆匆在北京称帝后,就不得不撤出北京。之后,李自成的军队一路败退,在庆都、正定等地与吴三桂和清军交战,又接连失败。尤其是在正定一战,李自成还被清军飞箭射中,从马上跌下,伤得不轻。

从这以后,李自成的军队就像丢了魂一样,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战斗了。这是为啥呢?我觉得啊,首先,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后,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是为了生存、为了推翻明朝而战,可进了北京,抢了明朝官员的财产,一个个从穷光蛋变成了暴发户,革命斗志一下子就没了。李自成也管不住这些士兵,原本秋毫无犯的军队变得纪律涣散,成了盗贼一般。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其次,李自成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招降吴三桂这么重要的事儿,他却缺乏诚意,把吴三桂逼到了清军那边,导致自己在山海关之战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李自成对清军的实力和作战方式估计不足,清军骑兵战斗力极强,行动迅速,和慢吞吞的明军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李自成的军队一时难以适应。还有一点,李自成内部也出了问题。真定之战后,牛金星挑拨离间,李自成听信谗言杀了李岩。李岩可是大顺政权中很有能力和威望的谋士,他这一死,李自成的威望大降,文武官员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军心动摇,队伍就散了。

李自成对抗明军时能屡败屡战,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得到百姓支持,还熟悉明军作战方式。但面对清军,内部的腐败、战略的失误以及对清军的不了解,让他的军队被一击即溃,从此一蹶不振。历史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李自成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好啦,今天关于李自成的故事就讲到这儿。要是觉得我的分享有意思,麻烦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保准您财运亨通,干啥都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