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一辈子都没搞定匈奴,为何被赵充国默默搞定了?

西汉历史传到汉宣帝刘询这一代时,刘询已经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在祖先打下的基业庇佑下,汉宣帝过得相当顺利,朝中一片太平祥和的景象。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也为了让天下明白汉朝国富民安的盛况,汉宣帝为祖先修建了庙堂。就在这时,匈奴又一次送来了麻烦。但这一次,匈奴却吃了一个大亏,汉朝曾经无法解决的匈奴问题,竟被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将轻松解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汉朝的周边,有一个名叫乌孙的小国。乌孙国十分清楚,自己无法与汉朝抗衡,于是主动派遣使臣前来归顺汉朝,表示愿意称臣,并希望通过与汉朝联姻来结为长久的盟友。汉武帝接纳了乌孙的求和,便将刘细君送去与乌孙国王和亲。不久后,刘细君去世,汉武帝再次派遣刘解忧前去。刘解忧在乌孙国深得宠爱,为乌孙国君王诞下三子两女,汉朝与乌孙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和睦。乌孙借助汉朝的庇护,逐渐在西域一带变得富饶昌盛,而匈奴的势力则日渐下滑。

然而,匈奴不甘心屈居人下,开始联合车师国共同向乌孙发起攻击。而匈奴此前曾向汉朝提出求娶汉朝女子的请求,却遭到拒绝,匈奴单于因此心生怨恨,便计划趁机劫掳与乌孙和亲的汉朝公主刘解忧。匈奴自认为,即便汉朝知情,远水也难救近火,况且汉朝正处于国丧期间,难以迅速调兵应战。乌孙国也考虑到这一点,一直苦苦支撑了两年多,终于等到汉朝的国丧结束。汉宣帝接到了乌孙的求助信,信中乌孙国言辞恳切,甚至反过来表示自己是在帮助汉朝驱除匈奴残余,希望汉朝能够出兵协助保卫公主。

收到信后,汉宣帝召集了朝中的大将商议此事,张安世、韩增、赵充国等人都参与了讨论。考虑到乌孙位于西域,远隔千里,汉朝的将士对于西域的局势并不十分熟悉,因此出兵支援乌孙并非易事。三朝元老霍光建议谨慎行事,不要贸然出兵,但赵充国却坚决主张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两位老将之间产生了分歧。霍光不解,曾经在乌桓与匈奴争斗时,赵充国并未主张出兵,而如今乌孙遭遇困境,他却急于出战。赵充国解释道,乌桓是汉朝的敌国,与汉朝并无深厚情谊,而乌孙则是汉朝的忠实盟友,理应全力相助。

听完赵充国的解释,霍光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示支持出兵,并愿意亲自领兵前去。这不仅是他为汉朝尽忠的责任,也是他兄长霍去病未竟的遗愿。

同年秋季,汉宣帝下令征集大军,赵充国被任命为统帅,开始远征西域。为了确保此次远征的成功,汉朝选拔了各地的精兵强将,显然这次出兵是铁了心要与匈奴彻底决一死战。到第二年元宵节过后,远征军便浩浩荡荡出发。这支队伍共有十六万余人,分成五个战区,企图从不同方向包围匈奴,将其一网打尽。而乌孙国的军队也积极配合,双方联合起来,调动了约二十万兵马,气氛异常紧张。

然而,尽管汉朝的兵力雄厚,军队训练有素,远征的士气也高涨,但到了西域后,局面却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匈奴的实力早已不如当年,经过多年的斗争,他们已经衰弱不堪。若匈奴仍然如以前那样强大,他们应该直接进攻乌孙,而不是暗中趁汉朝国丧之际进行阴谋。所有的迹象表明,匈奴的国力已大不如前。于是,匈奴的军队选择以游击战的方式对抗汉朝,并不敢深入正面冲突。汉朝派出的重兵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展开一场酣畅淋漓的围剿,反而陷入了困境,士气受到打击。

由于匈奴的军队四散分布,难以形成有效包围,汉军未能彻底击溃敌人。尽管如此,常惠将军仍坚持向北追击匈奴的残兵,试图与乌孙的部队形成夹击,彻底消灭敌人。而赵充国却选择带领兵力回撤,在东部草原上截获了三百余名匈奴兵,其中包括匈奴的蒲阴王。蒲阴王试图通过诈降来拖延时间,希望赵充国继续向北追击,但赵充国识破了他的计谋,带着部队顺利撤回。

汉宣帝对赵充国的这一举动感到疑惑,毕竟这支部队远征了一年,战果却只有三百余人的捕获,匈奴并未完全歼灭,为什么就这样撤回了呢?然而,赵充国并没有立即揭晓真相,他让汉宣帝耐心等待。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西域传来汉军的捷报:匈奴几乎全军覆灭。

原来,匈奴在面对汉朝强大军队时,选择了避开主力,转移到北方寒冷的地区。然而,寒冷的春天对匈奴人来说极为致命,许多人在途中冻死,最终匈奴的部队不得不改变方向,这时正好迎上了常惠与乌孙国王的夹击,造成了大量死亡和伤亡。匈奴的气数,终于彻底耗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