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2个最想用制度限制权力的人,结局却让人唏嘘

权力若没有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极易被滥用,最终可能会伤害国家与民族。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将权力囚禁在框架之中,以免其越界滥用。在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两位人物曾试图通过制度来限制权力,但他们的结局却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与叹息。

一、宋教仁

宋教仁,湖南常德人,被尊称为“中国宪政之父”。他对于中国政治变革的贡献,至今依然被历史铭记。

清朝时期,由于对西方民主和法治思想的恐惧,清政府,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将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绝。这一策略使得大清错失了西方列强所主导的工业革命,并逐渐在制度、军事、工业等领域落后于世界强国。而西方列强的崛起,迫使他们以强硬的方式进入中国,最终引发了国内的不满和愤怒。

在清朝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不断被割让,赔款愈发沉重。为了自救,清政府曾多次尝试改革,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晚清新政。然而,旧有官僚和贵族的固守权力,以及他们对利益的保护,使得这些改革始终未能成功,最终导致百姓对清朝的彻底失望。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清朝的末日。革命的火种迅速蔓延,16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朝统治。就在这关键时刻,袁世凯凭借其军权,开始一边镇压革命力量,一边与革命派进行谈判,最终促成了清朝的覆灭。

1912年,民国宣告成立,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而在同盟会的核心人物之一——宋教仁,担任了法制院院长。同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尽管袁世凯权势滔天,宋教仁却深知,若依旧让袁世凯掌控一切,民国的政治格局将毫无变化。于是,宋教仁积极推动宪政改革,提出总统虚位制、内阁责任制以及政党轮替制等制度,意图限制袁世凯的绝对权力。为此,他前往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演讲,积极为国民党拉票。最终,在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成功获得了众议院596席中的269席,参议院274席中的123席,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

然而,袁世凯得知后,心生忧虑,迅速派出50万银元试图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对此并未妥协,坚决将银元退回。此后,宋教仁计划根据欧洲“内阁制”的模式,前往上海组建内阁。但令人痛心的是,就在他从火车站走出来的一刻,他被枪杀。至今,宋教仁遇害的幕后黑手仍未揭开谜团,成为历史的一大悬案。

二、陈炯明

陈炯明,民国时期的粤系军阀,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1915年,袁世凯称帝,陈炯明积极参与了反袁斗争,试图捍卫民国的宪政体制。

1917年,陈炯明与孙中山携手参与护法运动,表现出对孙中山的高度支持与忠诚,并因此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1920年,陈炯明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地方的政治与军事地位。1921年,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民国政府的陆军部总长和内务部总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炯明与孙中山在政治理念上逐渐产生分歧。孙中山力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整合国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抵御外敌,最终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而陈炯明则坚持地方自治的理念,主张实行“联省自治”,他提出要设立由各省代表组成的参议院,众议院由全国选民直选。这一主张几乎模仿了美国的政治体制,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弱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在广东,陈炯明致力于修路、禁毒、打黑等一系列改革,注重休养生息和地方自治的推进。但他对孙中山提出的“北伐”计划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北伐过于依赖军事力量,不能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陈炯明还不愿意支付每月500万两白银的军饷,这使得他与孙中山的关系日益紧张。

1922年,孙中山撤除了陈炯明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以及内务总长职务,只保留了他陆军总长的职务。陈炯明感到愤怒和背叛,决定采取报复,指挥粤军进攻粤秀楼。此举直接导致他与孙中山的彻底决裂,成为历史上一个争议性人物。

1923年,孙中山发布通电,公开讨伐陈炯明。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以及粤军许崇智组成“讨贼军”,联合进攻陈炯明。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陈炯明最终败北,不得不逃亡香港,并最终在那里去世。

宋教仁试图通过内阁责任制来制衡袁世凯的权力,陈炯明则试图通过各省自治来削弱中央集权。尽管他们的政治理念和出发点各不相同,但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制度设计来限制权力。然而,他们的理想最终都未能实现,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悲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