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至今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那便是:慈禧太后为什么会支持义和团与西方列强宣战?
自从1861年开始掌握大清政权,慈禧在长达近四十年的统治期间,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基本上都能维持国家稳定,并未犯下致命的错误。到了20世纪之交,慈禧的政治经验已愈加老练,然而就在此时,她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宣战于八国联军。此举不仅让当时的所有人感到震惊,直到今天,仍然让许多人无法理解她为何如此行事。
正如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光绪帝所言:“大清连一个日本都打不赢,现在却要挑战八国联军,难道不疯了吗?慈禧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吗?如果她懂,那么为何要主动去捋虎须?” 这一问题至今困扰着无数历史学者和普通人,慈禧究竟是如何做出这一决策的?以下是我对这一谜团的解析。
(一)戊戌变法与光绪的“危机”
这一切的起点,显然与戊戌变法有关。
戊戌政变后,慈禧与光绪帝的关系可谓完全破裂。光绪帝被幽禁于瀛台,而慈禧开始重新掌控大清政权。但问题在于,光绪虽然被软禁,依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且在慈禧年事已高的情况下,若她突然去世,光绪必定会恢复权力,这对慈禧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慈禧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确保未来的权力传承不受威胁。光绪没有子嗣,于是慈禧决定选择一个继承人。最终,她选中了年仅十四岁的溥儁,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的母亲是慈禧弟弟的女儿,换句话说,溥儁是慈禧的亲戚,这让她在继承人问题上感到更加安心。于是,1900年1月24日,溥儁被正式宣布为“太子”,准备继承光绪帝的帝位。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尤其是来自西方列强的反应极其强烈。自戊戌变法开始,西方列强显然偏向光绪帝与改革派,因此与慈禧的关系非常紧张。西方外交官丝毫不畏惧慈禧的威严,直接对她的举动提出异议。慈禧认为,外来势力只是在觊觎中国的财富与土地,但她未曾料到,西方列强竟然已经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例如,光绪帝的“病退位”理由被戊戌变法后流传,但西方列强并不信任这一理由。1899年11月17日,法国医生杜福德甚至进入紫禁城为光绪帝进行体检,结果显示,光绪帝根本没有生病。这一事件让慈禧和清朝政府的尊严遭遇重创,更令她愤怒不已。
与此同时,溥儁的继位计划也遭遇了西方各国的冷遇,他们根本不愿意接受这个“新人”,这让慈禧的怒火愈加高涨。
(二)义和团的崛起与慈禧的“智慧”
正当慈禧深感焦虑的时候,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为她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1899年,山东一带的义和团兴起。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本人对外国人充满敌意,便支持义和团,并将其转变为官方的民团。与此同时,他对当地的洋人表示:“义和团的势力越来越强,我手头兵力有限,你们最好尽早躲到租界里去。”
洋人们只好纷纷逃入租界,而义和团的活动则愈加激烈。唯一一个不懂规矩的外国人是英国传教士卜克斯,他在山东偏远地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最终丧命。这一事件使得外国公使对毓贤的做法非常不满,最终迫使清朝将毓贤调离山东,任命袁世凯取而代之。
然而,毓贤回到北京后,他向慈禧详细汇报了义和团的情况,慈禧突然灵光一现:如果能够利用义和团的力量驱逐洋人,尤其是把他们赶出北京,这不正是自己所期待的“大事”吗?既能扫除外敌,又能保全自己的政权,她的计划显得越来越可行。
于是,从1900年初开始,慈禧逐渐转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3月,顽固派大臣刚毅和赵舒翘到河北涿州考察义和团后,认为“拳民忠诚,神术可用”,这更加坚定了慈禧借义和团之力的决心。
(三)义和团的迅猛发展与列强的警觉
随着义和团势力的日益壮大,清朝政府与列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2月21日,英法等五国的公使联合向总理衙门发出强烈的照会,要求清廷严厉镇压义和团。然而,义和团的力量不仅没有被镇压,反而愈加猖獗。4月6日,英法德美四国的公使再次联合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政府在两个月内解决义和团,否则他们将自行出兵。
但是,慈禧并未因此而改变策略,反而更加坚定了支持义和团的决定。四月下旬,北京城内的传单和揭帖几乎随处可见,而义和团的活动已经蔓延至各个地方。5月,英国公使窦纳乐亲自来到总理衙门,但清廷依旧表示会采取镇压措施,然而实际情况却并未得到控制。
(四)御前会议:慈禧的最终决策
6月16日,慈禧召开了至关重要的御前会议,并连续开会五天。这五天的讨论最终促成了向列强宣战的决定。会议上,光绪帝第一次发言,严厉批评大臣们未能有效镇压义和团,国家已面临严重危机。在此期间,主战派大臣纷纷呼吁与列强决一死战,而主和派则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严厉镇压义和团,避免与列强爆发冲突。
然而,主战派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慈禧最终在强烈的压力下做出了决定:与列强开战!她宣称“如果不与洋人拼一场,那大清朝廷便无法再立足。”
(五)宣战的背后:慈禧的误判
然而,慈禧显然低估了列强的实力和义和团的局限。宣战并未像她想象的那样能迅速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当列强的军队开始全面进攻时,清廷和义和团的局面迅速恶化,最终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之所以支持义和团与列强开战,究其根本,是基于她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和对外部威胁的误解。她以为借义和团可以一举驱逐洋人,却未曾意识到这一行为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最终,这一系列决策让大清朝走向了更深的困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