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指示,为应对蒋介石发动的全国性内战,中原军区在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的指挥下,计划剿灭驻守在南阳的国民党张轸兵团。
南阳的地形复杂,城墙高大,工事坚固,是一座典型的易守难攻的重镇。经过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中原军区的指挥官们决定采取“调虎离山”的战术,将张轸兵团从南阳引诱到羊册以东的区域,再实施围歼。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利用敌人的误判,将其从坚固的防线中引出,为最终的包围伏击创造机会。
为此,中原军区命令陈锡联将军带领中原野战军的一部分,伪装进攻国民党占据的确山,以此吸引张轸兵团的注意,诱使其出动援军。等到张轸的兵力集结后,立即放弃确山,改由东向西实施攻击。与此同时,陈赓将军率领参加“宛西战役”的主力部队(中野四纵、华野十纵),配合陈锡联的部队行动,并切断张轸可能的援军撤退通道。最终,陈赓将军的部队将从西方向东进发,伺机分割敌军,并与陈锡联的部队合力夹击张轸。
中原军区按计划开始行动后,坐镇南阳的张轸果然上当,以为我军的目标是确山这座位于郑州和武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便亲自率领大军急速出动,赶往支援确山的国民党军队。
然而,就在计划即将如期完成之时,陈赓将军所部的情报系统发生了失误,导致了对敌情的误判。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通过国民党特务组织,掌握到我军的真实意图,得知我军并非真正进攻确山,而是试图引诱张轸兵团出南阳,再实施歼灭。白崇禧这一消息迅速通过电台传递给张轸,但为了迷惑我方,他先用汉语命令张轸继续支援确山,随后又用日语告诉他撤回南阳。
在这期间,陈赓将军的情报人员只听到敌方用汉语传达的虚假指令,未能察觉到后续的日语电台信息。由于缺乏对日语的理解,他们未能及时识别敌军已经开始改变行动计划,决定撤回南阳。于是,陈赓将军继续按照原计划调动军队,安排四纵的第十旅、十一旅和十三旅向东推进,并将指挥部向羊册北方迁移。
然而,正当陈赓将军的部署逐步展开时,一名通讯排长在山上收集电话线时发现,张轸的部队并未继续向东进发,而是朝南阳撤退。排长迅速将这一异常情况报告给了指挥部,陈赓将军经过确认后立即调整了作战部署,决定追击敌军并切断其退路。
根据最新的情报,陈赓将军判断,华东野战军十纵已成功切断了通往南阳的赊旗镇公路,敌军无法沿此道路撤退。然而,敌军有可能通过绕道北面,重新回到南阳。因此,陈赓将军决定采取紧急应变措施,指示四纵的13旅、10旅掉头西进,同时将11旅调回,拼命追击敌军。
遗憾的是,由于参战部队在“宛西战役”结束后未能得到充分休整,士兵们已感到极度疲惫,部分部队未能按时到达预定的截击地点,未能阻止敌人顺利撤退。这使得原本计划在分割、包围敌军后与陈锡联将军会合的作战计划变成了被动追击。
最终,在1948年6月2日,陈赓将军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联手作战,歼灭了张轸兵团负责断后的五十八师及其所属的138旅,但张轸的主力成功撤回了南阳。
在战役总结会上,陈赓将军诚恳地承认了由于情报错误导致的指挥失误。刘伯承司令员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这是未能充分掌握战场态势变化规律的重大教训。尽管战场上偶有失误,尤其是面临复杂情况时,作战指挥的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哪怕是像陈赓将军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也难免有判断失误的时刻。
主要参考文献:《传奇大将军陈赓》《战将陈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