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和动荡不安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也被称作军阀混战时代。在这样的动荡中,英雄辈出,藁城不止涌现了魏益三,还有年轻的郝梦龄与何基沣等一批杰出人才,事实上,这一时期不乏在历史舞台上风云激荡的人物。根据1933年修订的《藁城县志》所记载,自民国建立以来,藁城涌现出许多投身军旅、为国效力的英豪,“投笔从戎,效命疆场者,慷慨悲歌之士不乏。”以下是部分杰出人物的简要介绍:
1. 赵鸿志,来自九门村,他在民国五年时担任广东防口保民舰的舰长,运筹帷幄于海上,深受民众爱戴。
2. 张席珍,字儒青,生于城内,毕业于保定速成武备学堂。于民国九年被推荐升任联军第四混成旅的旅长,兼任洛阳留守司令(他后来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升为吴佩孚的王牌第三师师长,作为老乡,积极为魏益三搭建联系桥梁,使得吴佩孚对魏益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信任)。
3. 魏朝彦,三邱村的优秀代表,在民国十年中被任命为江苏陆军第二师的师长,肩负重任,义无反顾。
4. 曹万顺,来自周家庄,他在民国十三年间的军旅生涯中,从营长晋升至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的军长,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5. 刘世安,马房村人,他在民国十五年时担任直鲁联军铁甲军的司令,领导部队勇往直前。
6. 刘玉麟,字子书,同样是马房村的英才。于民国十五年,担任直鲁联军铁甲军司令部的参谋长,协助指挥作战。
7. 刘庆云,北堤里村出身,他在民国十五年间从营长一路晋升为陆军第十六师三十二旅的旅长,并兼任郑州警备司令,统筹地方安全。
8. 耿之翰,字墨林,土山村人,毕业于北京测绘学堂(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中也有多名藁城的毕业生)。于民国十五年出任测量局局长,同时担任洛阳留守司令和交际处处长,管理多个重要职务。
9. 靳连山,来自马庄村,拥有天津军医学校的学位。民国十八年时被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后方医院的院长,现为军政部第四后方医院的领导,致力于后方医疗保障。
在这批藁城优秀子弟中,营长以上职务就接近六十人,展现出藁城在这一动荡时期的人才济济。如张文海则尤为值得一提:
“张文海,马庄村人,至1933年时担任中央陆军二十九军三十八师二百二十四团的三营营长。”在1933年抗日战争中,张文海初始只是一个平凡的营长。在战事爆发后,他被调任至五十九军担当团长,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突出,荣获中正剑。1940年,他晋升为三十八师的副师长,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赴新四军增援,共同抵抗日军,为保护八路军的干部,结识了粟裕将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拒绝参与内战,张文海愤然辞职,华北“剿总”的孙连仲主动邀请他担任石家庄警备司令,但他坚决拒绝了。此后,他回到北京,加入东直门大车运输组,成为新中国的一名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谱写了自己的另一番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