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成功突破了美国的重重封锁,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周总理指示,钱学森被派往新中国工业最为先进的东北地区进行视察。在参观的过程中,钱学森对朱兆祥提到:“我听说我的同学罗时钧和庄逢甘现在在这里的一所军事大学工作,我希望能与他们见面。”
钱学森所提及的军事大学,正是位于哈尔滨的哈军工。当时,哈军工是国家的机密基地,朱兆祥深知其中的敏感性,无法做出决定,最终将这一请求上报给了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朱兆祥立即拨通了在北京的陈赓电话。听闻钱学森将要来到哈军工,陈赓激动地回应道:“完全同意,欢迎钱学森博士来我们学院参观!”
实际上,从钱学森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陈赓便始终关注着他的行程与动态。在得知钱学森回国的消息后,陈赓立即向彭德怀提出建议:“哈军工目前有了火箭专家,设备和仪器也不缺,我建议邀请钱学森博士来参观,听取他对火箭研究的宝贵意见。”尽管彭德怀对这个提议表示认同,但考虑到事关重大,他决定将此事汇报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得到两位领导的批准后,彭德怀将消息转告陈赓:“主席和总理都同意了,可以邀请钱学森来哈军工参观。”
然而,命运似乎有所安排,原本由陈赓发起的邀请,竟被钱学森亲自“践行”。钱学森的到来,令陈赓异常兴奋。当时,陈赓正在北京处理公务,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立即赶回哈军工,准备亲自迎接钱学森。为了表示对钱学森的尊重和欢迎,陈赓特意指示哈军工的领导,派专人专车接待钱学森,并组织了全院军官在教学楼前列队迎接。
钱学森的专车停在教学楼前,一位军官迎了上来,微笑着伸出手与钱学森握手,接着说道:“我就是陈赓,代表哈军工热烈欢迎钱学森博士的到来。” 这一刻,钱学森感到震惊,之后他回忆说:“早晨我还被告知院长在北京,怎么突然就回来了呢?” 陈赓与大家握手完毕后,邀请钱学森一行人进入楼内,副院长刘居英才向钱学森透露了真相:“陈赓院长早上专程从北京赶回来的。”
对于陈赓从北京赶回哈军工的举动,钱学森感动不已。而陈赓对此却看得十分轻松,他还开玩笑地说:“我不过是起个早,回到学院开门迎接你们。对于钱学森博士,我们没有什么保密的,所谓保密规定,不过是做给美国人看的罢了。”
当天上午,陈赓带着钱学森参观了哈军工的各个重要设施。当他们来到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时,钱学森被带到了风洞实验室,他仔细观察了这里的实验设施,最终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的研究已经走在国家的前列,非常了不起,看来我们科学院也得向你们学习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钱学森还见到了曾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罗时钧和庄逢甘,久别重逢,钱学森的心情无比愉悦。不过,最令钱学森印象深刻的,还是哈军工的炮兵工程系。在与炮兵工程系主任任新民的交流中,任新民向钱学森讲述了最近一次火箭试验的经历。钱学森听得津津有味,并提出要亲自到试验场观看。
当他们来到试验场,钱学森与大家仰望着试射的火箭发射塔,任新民谦虚地表示:“我们的试验方法还很原始,不敢让您笑话,我们一直在用比较原始的办法。” 对于任新民的谦逊,钱学森微笑着摇头说道:“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们的研究很有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参观即将结束时,钱学森依依不舍地告别实验室,紧紧握住任新民的手,表示下次来访时要进一步深入讨论。两人似乎一见如故,交流无间。午餐时分,钱学森与陈赓交流着他对这次参观的感受:“今天我很高兴,特别是认识了你们的火箭专家任教授。” 这番话令陈赓想起了自己1954年陪同彭老总访问苏联时的一段往事。彭老总曾叮嘱陈赓,要组织专家研究导弹和原子弹。如今,导弹专家就在眼前,陈赓决定一定要向钱学森请教。
“钱学森博士,”陈赓不禁问道,“你觉得我们中国搞导弹可行吗?”
钱学森目光炯炯地回答道:“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当然也能搞!我们绝不比外国人差!”
这句话如同一颗定心丸,瞬间让陈赓的心情舒畅无比。他握住钱学森的手,激动地说:“太好了,我就等您的这句话呢。”
当天晚上,钱学森一行人在大和旅馆下榻。陈赓特意举办了一场小型宴会,邀请了钱学森和任新民。席间,三人围绕着火箭技术展开了热烈讨论。陈赓深情地说道:“钱学森博士让我们放心,你们搞火箭,别担心,我在这里也作个表态,任何需要的支持,我们哈军工一定全力以赴。” 随后,他举杯与钱学森和任新民碰杯,陈赓还提议道:“这杯酒是为中国的火箭事业干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举杯共饮,气氛充满了激情与决心。
尽管一位是共和国的将军,一位是享誉国际的科学家,他们的相遇看似略显违和,但却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场晚宴和当晚的氛围,成为了钱学森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他曾回忆道:“1955年回国后,陈赓大将是第一个与我谈论导弹的领导,他接见了我,还请我吃了一顿饭。”
几天后,钱学森结束了东北之行,回到北京,随即在彭老总的陪同下,陈赓也出席了与钱学森的会面。这一次,他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能否研发导弹”,而是深入探讨“导弹飞行控制系统”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