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许多人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反击战分为东西两个战场,东线主要由广州军区负责,参战的部队以四野部队为主,由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指挥。西线则由昆明军区负责,参战的部队主要以二野部队为主。当时,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是位赫赫有名的虎将,曾是三野的王牌,战功显赫,有“王老虎”之称。他在战争年代的功绩卓著,原本应由他指挥西线战场的作战。
然而,王必成在解放战争期间并未担任过兵团司令,缺少直接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同时,王必成已年过六十七,并且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曾经历过重大手术。考虑到对越反击战的高强度作战需求,指挥一线的压力巨大,上级最终决定让他和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进行调换,由杨得志接替王必成指挥西线部队。尽管杨得志在军事指挥上经验丰富,但王必成未能亲自指挥这场战役,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王必成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送上了战场。值得一提的是,王必成的儿媳当时已经怀孕,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战斗。幸运的是,王必成的儿子与儿媳在战场上都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对于王必成而言无疑是一份安慰。与王必成相比,杨得志的资历更为深厚,他早在红军时期便已经成名。在担任红一师第一团团长时,杨得志带领部队坚守阵地,连续三昼夜抵抗敌军三师的猛烈进攻,凭此战役一举成名。
长征途中,杨得志靠着一只小木船横渡天险大渡河,为中央红军开辟了北上的生命通道。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八路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了战场上的一位不可或缺的将领。抗战胜利后,他进入华北野战军,并在解放战争初期带领部队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虽然华北野战军在一些战役中遭遇失利,但杨得志的指挥能力逐渐显现,他成功调整军队状态,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进入抗美援朝阶段,杨得志入朝相对较晚,当时志愿军已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御阶段。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防御战极其艰难,杨得志回忆起那段时间,美军投掷的炸弹多达七百多万发,简直让阵地化为废墟。为了减少伤亡,杨得志亲自前往前线,借鉴了华北战场的坑道战经验,提出了改进防御工事的办法,并且成功向彭总汇报,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这一策略在朝鲜战场取得了极大成效,极大减小了美军火力对志愿军造成的伤害。
回国后,杨得志继续在军事岗位上发光发热,先后担任了济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务。1979年,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需要,杨得志调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西线战斗。1979年1月7日,杨得志抵达昆明军区,他毫不休息,亲自带领司令部人员前往前线勘察作战路线,并与大家一起商讨详细的进攻计划。由于过度疲劳以及高原反应的影响,杨得志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但他依然带病指挥,表现出了极大的坚韧和勇气。
然而,在2月25日,杨得志的病情突然加重,在指挥部内晕倒,经诊断为胃出血。中央得知后,立即派专机将他送往北京治疗。杨得志离开后,张铚秀将军紧急接替了西线部队的指挥工作。张铚秀,虽然在许多人眼中不如杨得志那样声名显赫,但他在多次与日军和美军的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的大捷,还是在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他都表现得极为出色。
张铚秀曾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并在长津湖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后被提升为副军长。解放战争后,他升任了多个军职,并在1975年调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杨得志和王必成的调换让张铚秀再一次成为杨得志的副手,协同作战,制定作战计划。战役爆发后,张铚秀接手西线指挥,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带领西线部队圆满完成了上级所下达的任务目标,为反击战的成功贡献了重要力量。战后,张铚秀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司令员。2009年,张铚秀将军不幸病逝,享年95岁,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