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屈辱的历史,在结盟会场被主办方袭杀,平凉盟劫是怎么回事

一、唐蕃分歧

自唐太宗与文成公主联姻以来,唐朝的强大使得唐蕃关系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代表两国之间有多么深厚的友谊。双方虽然表面上和谐,但私下里的摩擦和争斗从未停止过。历史上,唐蕃关系的第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是在706年,当时双方签订了所谓的“神龙盟誓”,正式划定了边界,确保了在一定时期内的和平。然而,这样的平静只是暂时的。

尽管在某些时段唐蕃关系相对和缓,但大部分时间两国之间依旧战争不断。最早的一场唐蕃战争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的638年,地点在四川松潘,唐军惨败。时至670年,名将薛仁贵带领的10万大军在青海共和的大非川惨遭吐蕃大军全军覆没。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开始加强防备,设立了安西、河西、剑南和陇右四大节度使,调集49万边军以防吐蕃的侵犯,这一举措暂时遏制了吐蕃的野心,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西北边防力量分散,给了吐蕃可乘之机。763年,吐蕃兵锋直指长安,严重威胁到唐朝的统治地位,最终唐朝通过郭子仪的出兵才重新夺回了京城。两国的紧张局势愈加严重,唐朝不得不加紧联盟的布局,联合南诏、回纥和大食等国家围堵吐蕃,形成了一个多方面的围剿态势。

二、暂时均势

吐蕃的入侵并没有能够迅速改变战局,反而因失败而损失惨重。在这段时期,唐朝虽然没有完全击溃吐蕃,但其防守显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唐朝内外局势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尤其在德宗统治下,双方的外交关系有所缓和。唐朝首先通过太常寺少卿韦伦,主动向吐蕃归还了俘虏,向吐蕃示好。吐蕃也随即派遣使节回敬朝贡,接连的外交活动让唐朝产生了误判,误以为吐蕃已然改变了敌对立场。然而,实际上吐蕃之所以如此“和解”,不过是因为其在正面战场上未能取得胜利,无奈之下才做出的姿态。唐朝的军事成就被淡化,德宗忽视了长期对吐蕃的战略性打压,反而更加轻信了吐蕃的外交言辞。

三、朱泚之乱

德宗时期,朝廷内部的纷争使得边疆局势更加复杂,特别是在泾州的管理上,宰相杨炎的一系列举措加剧了边军的不满。泾州的守军因频繁调动、耕地未收获便被迫迁移而愤怒不已,最终爆发了兵变。节度使李怀光没有采取平息民心的措施,反而施以极刑,结果导致了泾州守将之一刘文喜的反叛。虽然刘文喜一度试图依靠吐蕃力量,然而他的反叛并未得到广泛支持,甚至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在这一动荡中,朱泚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广泛的支持力量,成功掌控了泾州,成为朝廷的一个强大挑战者。随着他不断扩展势力,特别是通过幽州的援兵,他迅速控制了关中,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德宗在这种危急时刻,决定向吐蕃寻求援助。

四、乞师吐蕃的争议

然而,求援吐蕃的决定在唐朝内部激起了极大的反对。许多人认为这等同于引狼入室,吐蕃一旦进入关中,必定会掠夺、威胁唐朝的安全。李怀光曾指出,吐蕃一旦跨过边界进入中原,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还可能给唐朝带来更大的内乱。而且,吐蕃一向狡诈,信任他们无异于自取灭亡。尽管如此,德宗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甚至答应在平叛成功后将西部的伊州和北庭都护府领土割让给吐蕃。

最终,德宗与吐蕃达成协议,吐蕃的援军很快出现在唐朝的西部边境,但这一次的合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吐蕃的兵力不仅未能迅速投入战场,还在唐朝各地展开了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军事行动。

五、平凉盟劫

在平定朱泚之乱之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再度陷入危机。吐蕃未能从唐朝获得应有的领土和利益,于是开始加大对唐朝西部边境的压力。787年,吐蕃联合南诏联合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目标直指四川。然而,唐军的将领李晟、马燧、浑瑊三人成功地防守住了四川,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胜利。吐蕃在一次大雪灾中失去了大量牛羊,而唐军则趁机收复了重要的边境重镇摧沙堡。

面对这一局势,吐蕃派遣使者赴长安请求和谈,并提出归还部分失地作为条件。李晟等人认为吐蕃没有诚信,倾向于继续作战,而马燧和浑瑊则主张接受和平协议。唐德宗对此表示支持,开始寻求与吐蕃达成和解。然而,吐蕃的使者在会盟过程中策划了暗杀,企图一举消灭唐朝的三位主要将领,实施“平凉盟劫”。这一计划虽然最终失败,但唐朝的外交信誉已经受到严重打击。

文史君说

平凉盟劫事件彻底破裂了唐朝与吐蕃的外交关系。此后,吐蕃试图恢复与唐朝的联系,但唐朝不再接纳吐蕃的使者,宣告了两国长达四十年的彻底断交。吐蕃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下,最终走向了衰败,至838年,强大的吐蕃王朝彻底崩溃。

---

以上是对原文的改写和补充,增加了细节和背景信息,使得叙述更加生动丰满。希望这更符合你的要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