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打算投奔的吴巨,决不会是袁绍奔走五友中的吴子卿

裴松之在《三国志·先主传》的注解中引述了《江表传》提到“吴臣”一词,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薛综传》中的“吴巨”是因为誊抄误写,真实的名字应该是“吴臣”。而“吴臣”一名也与“卿”形成了对比,有学者推测他可能就是袁绍五位奔走之友之一的“吴子卿”。然而,由于关于吴子卿的史料并不充分,我们不妨从袁绍的其他四位奔走之友和吴巨的生平事迹做对比,来探讨吴巨是否真的是吴子卿。

袁绍从小便过继到伯父袁成家,做濮阳县长时因母亲的去世守孝三年,继而为早逝的伯父袁成继续守孝。大约在178年左右,袁绍回到洛阳。在洛阳,他因不满党锢和宦官的专权,结交了不少党人,直到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党锢得以解除,袁绍才应征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在这段时间里,袁绍结识了五位“党人”,这些“党人”是东汉时期那些坚守节操、拒绝宦官权力干预的士人。所谓的“奔走之友”,则指的是那些互相帮助、共同奋斗的挚友。

袁绍的五位“奔走之友”分别是张邈、何颙、吴子卿、许攸、伍德瑜。这个顺序要么是按他们名气的大小排列,要么是按他们在帮助袁绍方面的重要性排序。接下来,我们可以逐一分析这四位人物的眼界、格局以及他们曾如何尽全力帮助袁绍。

张邈

张邈是东汉末年知名的“党人”,他也是“八厨”之一,名气非常显赫。在讨伐董卓的酸枣会盟中,张邈通过弟弟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臧洪联络,促成了这场历史性的会盟,并且选定了酸枣作为会盟地点,而这个地方正是张邈担任陈留郡太守时的治所。正是有了张邈的推动,袁绍才成为了这次会盟的盟主。

何颙

何颙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中,已经看清了汉朝的衰败。他曾公开赞扬曹操,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这表明他早已预见到汉朝的灭亡,而曹操将会是新朝的建立者。何颙的政治洞察力也影响了袁绍,袁绍在获得河北四州后曾试图自立为帝,但最终在主簿耿包的劝阻下放弃了这个想法。何颙的高远眼界和对国家未来的判断,使他成为了袁绍的一个重要谋士。

许攸

许攸是袁绍的另一位重要“奔走之友”。他曾与冀州刺史王芬等人结盟,试图废除昏君汉灵帝,拥立更有能力的统治者。与何颙不同,许攸的思想偏向于通过更换昏君来救汉朝,而非彻底放弃汉朝的国体。在袁绍占领冀州后,许攸加入了袁绍的阵营,并在袁绍的政策和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了袁绍计划立刘虞为帝的决策。

伍德瑜

伍德瑜的名字在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一是伍孚,二是伍琼,且两人均为汝南人。伍孚曾未能成功刺杀董卓而死,而伍琼则在协助袁绍反抗董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伍琼通过与多位反董卓的地方官员建立联系,积极推动联合抗董,这为袁绍在关东地区的崛起提供了支持。然而,伍琼在与袁绍的合作中并未能幸免于董卓的打压,最终被杀。

通过对这四位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眼界、格局和行动都非常宏大,且都在关键时刻为袁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而与这些人物相比,苍梧太守吴巨的作为则显得格局较小。

吴巨的格局和事迹

在208年,曹操大举南征荆州,刘备在长坂坡败给曹军时准备投奔交州的苍梧太守吴巨。吴巨与刘备之间有过旧交,若刘备真投靠他,将大大增强苍梧郡的实力。此时,荆州已基本归曹操,吴巨和周围的势力都面临着权力空缺的困境。在这样的局势下,吴巨并没有做出果断的决策,反而在利益面前选择了投靠孙权而非刘备,这一选择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吴巨不愿投靠刘备,或许出于对自己地位的保护,也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利益取向。虽然吴巨与刘备有过交情,但刘备在当时显然是处于弱势的,而孙权则拥有更强的政治和军事支持。在短期的利益驱使下,吴巨选择了依附孙权,而非支持刘备,然而,这一决策并没有给吴巨带来更大的优势,反而导致了他最终被孙权所杀。

从吴巨的事迹可以看出,他在关键时刻的判断力较差,且在决策上缺乏长远眼光。他与袁绍的其他奔走之友相比,不仅缺乏足够的政治远见,而且在与他人合作时,总是阳奉阴违,结果并未帮助袁绍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吴巨显然无法与其他四位“奔走之友”相提并论,也不可能是吴子卿。

综上所述,吴巨不可能是“吴子卿”。他虽然曾有过一段历史,但其缺乏智慧和格局,且与五友的其他成员相比,显得过于局限和短视。至于吴子卿,则有可能早逝,或因某些原因未被史料所记载,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