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航母现身西太,离终极形态还差多远?六代战机必不可少

今天我们来聊聊,当前我们所见的双航母编队与中国航母在西太平洋执行作战任务的理想状态之间,还相距多远?

最近几天,大家都关注到了人民海军的双航母编队穿越第二岛链,在广袤的西太平洋展开活动。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让人感到无比兴奋,因为此番行动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其规模与战斗力都前所未有。在感叹之余,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现阶段我们所看到的双航母战斗群,离未来理想中的中国航母作战编队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大呢?

可以明确地说,目前展现的形态并非未来我们期待的中国航母战斗群的最终形态。就在昨天,我制作了一段视频,探讨了这次中国航母在西太平洋活动的性质,我认为这是一场具有实战意义和前瞻性特点的远海训练。如果强调前瞻性,那么现在呈现的形态无疑不会是终极形态。

简单来说,想要达到终极形态,至少需要包括福建舰,也就是即将服役的弹射起飞式航空母舰。在这一新型航母的加入下,我们将看到更为强大的舰载战斗机部队,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引入固定翼舰载预警机,这对航母在远海作战能力将产生倍增的促进作用。

当然,热爱军事的网友们也必定会提到,未来的终极形态不仅仅会包括歼-15T,舰载版的歼-35也必会出现在战斗编队中。从现在能够预见的未来来看,若在我们的战斗群中配置福建舰、空警-600预警机和海军舰载型的歼-35,这样的组合是否就可以视作未来的终极形态呢?我个人认为,这仍然不是最终的形态。

西太平洋无疑是一个高威胁的海空作战区域。因此,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执行高强度的作战任务,绝不能单纯依赖常规战斗力的编配方式。回顾未来的战斗形态,除了福建舰、空警-600和歼-35之外,还有一款已经在空中崭露头角的平台,那就是国产六代战斗机——歼-50和歼-36。

很多军事爱好者曾表示,歼-50或许将成为中国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在未来的终极形态中,它的身影必将在航母编队当中出现。

至于歼-36,从表面上看似乎与航母编队不太相关,但如果从设想的作战环境来看,歼-36的设计所针对的主要作战区域必定涵盖第二岛链。然而,这样一款基于陆地的超级战斗机如何与航母编队相结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结合并不是作为舰载机参与其中,而是在更广泛的战斗网络中进行协同。

从中国大陆到关岛的距离大约为3000公里。如果六代机歼-36以超音速巡航的方式飞行,完成这段航程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在实际作战中,这样的战术配合是完全可行的。在作战的具体实践中,双方可以在信息支援、电子对抗支持及直接作战配合等方面展开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战能力,无论是防空还是对地、对海的攻击,双方的配合都将显著提升整体战力。

我相信这样的战斗配合,或许更接近未来中国航母在西太平洋作战的理想形态。当然,这些是可以看得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不太显眼的因素,例如临近空间、太空中的技术和水下的力量等,这些元素同样在我们的战略构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像歼-36这样具备超远程打击能力的重型空中作战平台一旦问世,将在中国海军对西太方向的作战中,成为终极战斗形态中的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一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