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的命运将如何?徐向前:早已准备新长征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这标志着举世闻名的长征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长征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来临,反而预示着另一场更为激烈的战争即将爆发。

蒋介石听闻此事后,亲自前往西安,准备发动对我军的最后决战。那时,我党正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是国民党的围剿,另一方面是日本的侵略。正是在这危急关头,许多人不禁怀疑,如果当时张学良没有发动“西安事变”,局势会不会截然不同?

对此,红军名将徐向前将军坚定地回应:“我军早已做好了新的长征准备!”那么,按照徐帅的话,这场所谓的“新长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会宁会师被看作是长征的终点,也是中国革命转向胜利的一个重要节点。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三军会师之后,不仅没有让我党顺利度过难关,反而陷入了更加严峻的困境之中。红军的几大主力部队中,实力最强的便是红四方面军,因此成为蒋介石重点打击的对象。

此时,三大主力部队齐聚甘肃,约六七万人集中在这片狭窄的土地上,这无疑给了蒋介石绝佳的包围机会。我党被西边的胡宗南、南边的张学良以及北边的傅作义紧密包围,形势极其危险。蒋介石怎能错过这次良机?他调动兵力,不顾国民党高层的反对,亲自率军前往陕甘地区。

蒋介石首先发起了通渭会战,调动三个军加四个师,试图控制西兰通道。随后,河东地区成为重灾区,数十万兵力和一百多架轰炸机对我党红军发动猛烈攻击。眼看大战一触即发,但事情真的会按计划顺利进行吗?

当然不可能。十月上旬,张学良提前将通渭会战的计划和相关细节通报给我党,甚至提出实施宁夏战役,争取尽快打开西北局面。此时,红军已开始制定应对方案,十月间,主席发表了针对敌情的作战纲领,重点提出“拖住敌人,造船渡河”的策略。

这里的“渡河”指的是强渡黄河,“拖住敌人”则是为了争取时间制造渡船。红四方面军率先出击,迅速抢占黄河渡口,约两万人在敌军尚未到达之前开始强渡黄河。尽管如此,兵力有限的红四方面军面对蒋介石精锐部队仍显吃力,付出了惨重代价。中央遂下令红军向东推进,计划绕道陕北再作战略部署。

正当我军紧张应战时,张学良发来电报,请求我军暂时原地待命。张学良此举意欲何为?

其实,早在蒋介石刚抵达西安时,张学良多次劝谏他停止内战,与共产党携手抗日。可蒋介石铁了心发动战争,不但无视建议,还开始怀疑这位“义兄”是否心怀二意。而当时的形势正是围剿红军的绝佳时机,蒋介石不愿轻易放过。

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在东三省迅速扩张,势如破竹,想趁内乱之机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然而,张学良并未察觉蒋介石的真正意图,他始终期盼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击外敌。

曾经,东北军还可能听从蒋介石指挥,但在“三战三败”之后,张学良彻底改变了立场。东北军从东北被调往山东、安徽,最后辗转至陕北贫瘠寒冷之地,士气极为低落。他们只想尽快结束战争回家。

在与红军的三次较量中,东北军连连失利,兵力受损严重,军心涣散。张学良深知,继续对抗只会让军队和百姓更加疲惫不堪。因此,他选择与共产党合作。为表达诚意,主席特意致电李克农,表示愿意携手合作,协助稳定西北局势,帮助东北军早日返乡。

多次劝说无果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5天后,周恩来率代表团抵达西安,12月23日双方正式展开谈判。12月25日,蒋介石被迫让步,同意与共产党联合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由此开始。

根据徐向前将军回忆录,早在宁夏战役失利后,中央便制定了新的战略转移计划,即下一次“长征”的路线。这个“新长征”有两条主路线:第一条先向东打,然后返回陕北,连胜几场后强渡黄河进入山西,继而南下,最终回到陕北;第二条路线则向南行进,先进入甘南,再到河南,最后返回陕北。

两条路线的终点都是陕北,这正是当时党的战略意图:先在周边地区取得胜利,再回到根据地巩固力量。西安事变发生前两个月,我党已派人通知张学良,准备启动转移计划。

当时我党形势异常艰难。根据徐帅的回忆,数万红军被敌军包围,缺衣少食,冬季严寒无物资保障,不转移根本难以度过难关。然而,张学良坚决反对,要求我党再坚持两个月,声称局势必将改变。

我军选择相信张学良,推迟了行动计划,中央下令紧急储备粮食,准备持续一个月。若当时我军继续长征,能否顺利完成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党积累了丰富的长征经验,主席领导下的红军屡次突破险境。其次,我党拥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蒋介石在“不抵抗政策”中失去了民心。

时至今日,无论“西安事变”是否发生,张学良是否支持我党,按照主席的指示,我军都有应对之策。最终结果不会有太大差别,唯一区别只是胜利到来的时间可能会稍晚一些。

当年,我军在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依靠英勇顽强、无畏牺牲的战士们,胜利的果实注定属于我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