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年底,毛主席决定进行八大军区司令员的对调,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当时,参与对调的八位司令员中,有些已经在岗位上长期任职。许世友自1955年起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整整18年;杨得志也在济南军区担任司令员18年;韩先楚自1957年起接替叶飞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直到对调时在该岗位上已经有16年时间。而陈锡联自1959年接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直到对调时已在该职务上工作了14年。与这四位资深的司令员相比,剩下的四位在大军区司令职位上服务的时间相对较短。曾思玉自1967年起接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工作了6年;皮定均在1969年才接替张达志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任职了4年;丁盛于1970年才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至对调时不过3年;李德生在1971年才接替郑维山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不过担任该职务两年多。毛主席进行这一调动的核心原因,是担心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容易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领导班子的新陈代谢和活力更新。
李德生的情况有些不同,他在1973年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才两年多,理论上并不在需要调整的范围内。然而,毛主席依然决定让他从北京转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保护他免受内外压力的侵害。李德生在当时的八大军区司令员中资历并不算突出,尤其是与许世友、杨得志等资深将领相比更显年轻。李德生的军事生涯在抗美援朝期间开始崭露头角,担任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他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当15军的45师因伤亡过重无法继续支援时,李德生迅速带领12军挺进前线,成功指挥作战,顶住了美军的反攻,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12军的战功在当时由于宣传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李德生的军事能力却广受认可。上甘岭战役后,李德生回国担任12军军长及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在“文革”时期,他在“三支两军”和制止武斗等方面的表现,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并因此被调往北京,逐渐担任了总政主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
1973年,李德生的仕途迎来新高峰,当选为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成为正国级领导。然而,由于他身陷“四人帮”势力的漩涡,遭遇了极大的政治压力。“四人帮”在“文革”期间屡次迫害老干部,李德生对其恶行深感不满,自然无法与其为伍。在未能拉拢李德生之后,“四人帮”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排挤他,给他扣上了不实罪名,发动了多方面的攻击,李德生的政治生涯陷入了困境。为了保护李德生,毛主席才决定让他参加这次八大军区司令员的调动。
在这次调动中,其他司令员的离任都较为体面,许世友离开南京时,副司令肖永银亲自陪同前往广州;韩先楚上任时,兰州军区的政委冼恒汉亲自迎接。然而,李德生的离任规格远超其他人。毛主席亲自安排,叶剑英元帅在李德生离开北京时主持了饯行仪式,纪登奎等政治局委员也亲自前往沈阳与李德生一起上任。如此高规格的送行,不仅彰显了毛主席对李德生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在毛主席心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这一举措,毛主席有效地保护了李德生,同时也使他在政治上保持了独立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