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钱学森回国指定要见两人,部长:难满足,陈赓知道后急忙赶来

1955年,经过长时间在美国的拘留与阻挠,钱学森终于顺利归国,迈出了重返祖国的第一步。

当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他并没有急于与亲人团聚,而是提出了一个简单却让人感到意外的请求——他想见两位旧友。然而,部长却表示,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实现。得知此事后,陈赓迅速赶往了现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一请求让高层如此为难?而陈赓又会如何处理呢?

回到1952年,那时中国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期。硝烟弥漫,志愿军将士们仍在前线与敌军拼搏。此时,陈赓正驻扎在朝鲜的前线,亲自指挥作战,站在阵地的最前线,密切关注敌情。哪怕炮火如雨下,弹片四散,他依然坚定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就在这时,突然接到了一份紧急调令,让他立刻返回北京。

“前线的局势紧张,我怎么能离开呢?”陈赓眉头紧锁,一边移交指挥权给邓华,一边仔细叮嘱后续的作战计划。虽然心中充满疑虑,但作为一名军人,陈赓明白“命令即使命”,因此毫不犹豫,立刻启程回京。

当他到达北京的那天,他被直接带到了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会议室气氛异常严肃。陈赓刚坐下,毛主席便开门见山地说道:“陈赓,我们的军队,不能再这样落后下去了。”

毛主席深知国家要迈向现代化,尤其在军事科技方面有着宏大的远见。“新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军事工程学院,培养既懂技术又能上战场的将才。”毛主席转向陈赓,眼神坚定:“我想来想去,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陈赓微微一愣,急忙摆手,苦笑着回应:“主席,打仗我可以,但让我当校长,那可真是另一个领域了……”他并非出于谦虚,而是真心对创办军事学院的任务感到棘手——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对他来说都显得陌生,完全是全新的挑战。

毛主席不以为意,笑着摆摆手:“隔行如隔山?党内,谁比你更合适?”周总理在旁也补充道:“陈赓同志,你曾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而且刚从前线归来,对现代战争的需求最为清楚,你是我们最需要的人。”

最终,陈赓接受了这一重任。这位刚刚从战火中归来的将军,怀揣着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开始了创办中国首个军事工程学院的历程。

选址是创办学院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棘手的一步。北京、南京、沈阳等城市都在考虑之内。陈赓亲自实地考察后,最终选择了哈尔滨。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扎实,有助于学校的科研发展,且哈尔滨靠近苏联,可以得到技术援助。

然而,学院的选址仅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难题便是师资力量的调动。那时中国科技人才匮乏,很多专家仍在其他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招募这些人才,陈赓亲自带着名单走遍北京、上海、西安,逐一拜访,软磨硬泡、真诚邀请。有些教授犹豫不决时,陈赓便耐心劝说:“你们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中国需要你们来培养下一代!”

尽管许多专家表示“没有时间”,陈赓依然不气馁,甚至有时提着茶壶和礼品,耐心地等待在教授门外,长时间等候只为和他们面对面交谈。“如果你们不来,国家的军事工程如何发展?”他的真诚感动了不少人,最终获得了他们的同意。

有一次,为了请来一位关键教授,陈赓连续几天守在周总理办公室外,却始终未能见到他。无奈之下,他干脆在西花厅的厕所门口等了整整一上午。终于,总理出来了,看着陈赓,他无奈又好笑地说:“陈赓啊,你这猴急的劲儿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所学院终于初具规模,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正式开学。在开学典礼上,陈赓站在主席台上,看着一批批年轻的军人学员,感慨万千。这不仅是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的诞生,更是新中国迈向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然而,单靠一所学校无法解决中国所有的国防问题。陈赓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为尖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火箭与导弹技术。而这也为他与钱学森的未来相遇埋下了伏笔。

1955年10月,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终于回到了祖国。他的归国震动了整个中国,背后不仅有着亲人团聚的渴望,还有肩负祖国科技强国梦的历史责任。回国后的钱学森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当时,中国在导弹与火箭技术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在此期间,钱学森受邀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院。这个学院培养了大量既懂技术又能上战场的军事人才,是国防科技的希望之星。

到达哈尔滨后,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有两位老朋友——罗时钧和庄逢甘,他们曾与我一起在国外求学。现在他们都在学院工作,我希望能见一见他们。”但学院是一个高度保密单位,访问规定严格,工作人员在接到请求后,表示困难重重。

然而,陈赓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决定亲自出马。11月25日清晨,钱学森正在会议室内翻阅资料时,突然门被轻推,一声爽朗的笑声传来:“钱先生,我来接您了!”

钱学森抬头一看,正是陈赓。“陈将军,您亲自来了?”他有些惊讶,但陈赓笑着说:“您来了,我自然要亲自接您!您想见的老朋友,今天无论如何,我都要让您见到他们!”

接着,陈赓安排了一场晚宴,邀请了罗时钧和庄逢甘到场。晚宴上,几人畅谈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与科研领域的想法,气氛热烈而温馨。

临别时,陈赓对钱学森说:“钱先生,我们哈军工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如果您需要任何帮助,我陈赓第一个为您站台。”钱学森感动地点点头。正是这种全力支持的态度,让他感到新中国的未来虽然充满挑战,但绝不会孤立无援。

从钱学森简单的见面请求,到陈赓的鼎力支持,这不仅是科学家与将军之间的默契合作,也象征着新中国科技与国防并肩发展的壮丽篇章。这背后是无数人为了祖国的强盛与民族复兴,矢志不渝地奋斗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