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中被夸上天的3个历史名人,骗过了很多人,其实都坏到骨子里

在我们小时候所学习的书本中,充斥着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从中汲取许多知识和智慧。也正是因为这种从小灌输的观念,我们常常认为那些历史人物都是品德高尚、伟大的英雄。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很多历史人物虽然有一部分值得称道的事迹,但并不代表他们在道德上无可挑剔。事实上,他们中有些人,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说是道德沦丧。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尽管成为了我们道德教育的工具,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历史上就是完人,甚至有些人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不堪。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其中的三位人物。

首先,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当我们发现有浪费粮食的情况,总会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劝诫他人,而这句诗也常常出现在食堂等公共场所的标语上。正是通过这首《悯农》,我们认识了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李绅。

能够写下这样的诗,说明李绅确实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他能够体会到社会底层百姓的艰难。作为一位如果入朝为官的人,理论上他应该会成为一位为民请命、清廉正直的好官,毕竟他的道德标准似乎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李绅还写过另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句诗更是让世人感慨万千。正是凭借这两首《悯农》,李绅在唐代诗人中立下了坚实的地位。实际上,李绅自己也亲身感受过百姓生活的不易,这让他能够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诗篇。李绅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虽然父亲是一位小官,但在李绅五岁时父亲便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母亲身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母子俩只能依靠辛苦耕作度日。正是这种艰辛的童年生活,让李绅对百姓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心,这也是他能够创作出那两首脍炙人口的《悯农》的原因。那些年,李绅的诗作在百姓中传唱,大家都称赞他是个懂得百姓疾苦的人。然而,当李绅步入官场之后,他的变化令人唏嘘。

当他在官场上获得了权势和地位,第一件事就是彻底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贫困和百姓的疾苦。李绅可能因为小时候的贫困让他养成了一种享乐的心态,进入官场后便开始沉迷于奢华的生活。他不仅享受奢侈的食物,而且家中妻妾成群,醉生梦死。他的一些朋友和同僚,都对他的堕落感到震惊。

举个例子,李绅的好友刘禹锡曾到京城拜访他,李绅为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的舞女、歌妓、酒宴让刘禹锡感到震撼。刘禹锡作了一首《赠李司空妓》,其中有句诗写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听后竟然高兴地把自己的一个歌妓送给了刘禹锡,简直令人不敢相信。

李绅在享乐上也极为奢侈。有一次,他想吃鸡舌头,居然为了这一道菜屠宰了三百只鸡。这种奢靡的生活,与他年轻时所写的《悯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年轻时,百姓赞美他,认为他是一位为民着想的好人;但步入官场后的李绅,却变得贪婪、残酷,征收高额的税款,侵占百姓土地,最终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实在是令人惋惜。

接下来,我们谈谈匡衡。小时候,家长们常常用“凿壁偷光”的故事来激励我们,告诉我们要努力读书,凭借知识改变命运。匡衡的故事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匡衡出身贫寒,白天要外出帮家里干活,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夜晚,他想要读书,却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油灯。然而,幸运的是,匡衡的邻居家很富裕,油灯从不熄灭,这让匡衡十分羡慕。

他没有勇气去借邻居家的灯光,于是他灵机一动,凿开了邻居家的墙壁,借着从墙孔透进来的微弱灯光读书。虽然匡衡的勤奋精神值得尊敬,但他的这一行为在某些人眼中并不完全正当。有评论认为,匡衡为了自己的学习利益而破坏邻居的财物,实在是有些自私。

尽管如此,匡衡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了功名。然而,他的为官之路却并不顺利。作为一位官员,他并不宽容他人。匡衡曾因个人利益,排挤了战功赫赫的将军陈汤,甚至冤枉陈汤陷害他,导致陈汤被免职。匡衡不仅如此,他还侵占国家土地、包庇自己的儿子违法,最终因这些行为,名声日益败坏。

最后要说的便是沈括。沈括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和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被誉为“神作”,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沈括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二十三岁时,他便步入朝廷,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历史上常用“有才无德”来形容沈括,这个评价与他后来的表现相符。

沈括的才华,尤其是在天文地理等领域,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王安石的变法需要人才,而沈括便成了他的重要助手。然而,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是,沈括并未对王安石保持忠诚。当王安石失势后,沈括毫不犹豫地背叛了他。他与其他大臣一起,起草了“万言书”攻击王安石,指责他误国误民。此举不仅没有让沈括获得进一步的重用,反而导致他被新任丞相冷落,最终被弹劾回家。

沈括对待王安石的背叛,显得十分冷酷无情。更令人为之震惊的是,沈括在“乌台诗案”中也参与了陷害苏轼。他不仅注解了苏轼的诗作,还将这些注解呈交给朝廷,诬陷苏轼居心叵测,导致苏轼被捕入狱。尽管最终苏轼得以脱险,但沈括的这一举动无疑令人痛心。最终,沈括去世后,甚至没有人愿意为他写墓志铭,足见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孤立。

这些历史人物的堕落令人唏嘘不已。如果他们在晚年回望自己的一生,是否会感到后悔呢?如果他们能够坚持自己最初的信念,或许他们的名字能在历史上永载青史,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虽然他们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品质,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