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发:接替被撤职的马宁担任空军司令员,儿子也是空军高级将领

1977年,张廷发接过了空军司令员的重担,同时兼任空军党委第一书记。这一职务的重要性,从张廷发向邓小平所做的汇报中便可窥见一斑。“我们将以豁出去的决心,哪怕是牺牲一切,也要弥补失去的时间,尽快改变空军面貌,不辜负党和空军广大指战员的期望!”这番话不仅道出了张廷发的决心,也体现了他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张廷发出生在福建夏茂的一个银匠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从小便跟随父亲学艺。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脑海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点子。小时候,他经常与伙伴们上山砍柴,组织分工、捆柴,大家的劳动总能有条不紊,回家的时候每个人都满载而归。

1928年,年仅15岁的张廷发听说红军在夏茂一带活动,心中激动不已,便在家门口的教堂报名加入了红军。自此,张廷发便投身于革命事业,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长征途中的艰难岁月,他都表现得异常勇敢,执行命令毫不犹豫。尤其是在长征途中,张廷发因伤左腿溃烂,却依然拖着疼痛的腿跋山涉水,忍辱负重,始终未曾离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廷发在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担任参谋及作战科长等职务,其中作战科长一职,正是邓小平亲自过问后才安排给他的。当时,邓小平正在审阅关于385旅的战斗报告时,突然问起是谁写的,得知是张廷发后,邓小平并未作声,转身离开了。没过多久,张廷发便接到了新的调令,被任命为作战科长,刘伯承与邓小平亲自签署的命令,让他震惊不已。初到新岗位,张廷发紧张无比,然而邓小平见面时却笑着说:“你就是张廷发吧,我听李达参谋长提到过你,来作战科工作,以后我们有很多机会接触。”从那一刻起,张廷发在邓小平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为他之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2年,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在一场突袭中,张廷发察觉到敌人动向,并迅速上报,率领部队顺利转移。然而,途中遭遇了激烈交火,张廷发果断指挥,抢占制高点,凭借精确的狙击,成功打退日军,历时三天,终于突围成功,且部队一人未伤。事后,邓小平对张廷发大加赞扬,称他不仅是富有谋略的参谋,还是能带领部队拼搏的干将。

解放战争时期,张廷发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参谋长等职。特别是在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时,张廷发主动要求调任桐柏军区第三分区,带领部队歼灭了大量地方反动武装,打得敌人闻风丧胆。邓小平在电报中专门表扬了他的表现,称“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

新中国成立后,张廷发先后担任第11军副军长、空军第一副参谋长等职务。1955年,他在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然而,由于一段时间内遭遇了政治冲击,张廷发被下放至农场劳动,直到1973年才恢复工作,随后被任命为空军副司令员,并兼任空军党委第三书记。

1975年10月,张廷发被任命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第一书记。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张廷发开始着手空军的改革与整顿。当时,邓小平对他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确保党对空军的领导不被野心家夺走,空军的领导权不能落入他们手中。”张廷发牢记这些指示,坚定立场,做好了充分的斗争准备。

1977年,张廷发接替马宁担任空军司令员,并迅速投入到空军整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1978年,在天津杨村机场举行了一次空军大演习,张廷发负责指挥训练科目,邓小平亲自前来观摩。在看到空军飞行员在天空中翱翔时,邓小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尤其是在看到飞机进行螺旋表演时,邓小平不断赞叹飞行员们技术过硬,空军终于焕发出新生。

次年,空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色,张廷发带领空军战士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他的领导下,空军不仅赢得了军方的好评,也得到了党内的高度赞扬。张廷发两度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成为中央军委常委,成为新中国少将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1984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国庆35周年之际举行盛大的阅兵,空军的任务是要精准无误。张廷发接下这个任务后,带领空军飞行员进行紧张训练,确保一切准备就绪。然而,天公不作美,阅兵当天浓雾弥漫,所有人都在担心是否要取消空军的演习。张廷发坚定地说:“按原计划进行。”他相信空军的飞行员已经做足了充分准备。最终,飞行员们以惊人的胆量突破浓雾,飞过天安门,圆满完成任务。张廷发也因此赢得了高度评价。

在张廷发担任空军司令员期间,他交出了最为满意的答卷,不仅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的重任,也得到了邓小平对他的信任和赞赏。退休后,张廷发依然关心着党内的工作,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令人欣慰的是,张廷发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事业,投身空军,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