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春日午后,北平辅仁大学图书馆外,长椅上坐着一位少女。
她身穿浅色连衣裙,脚踏白色凉鞋,书本搁在腿上,眼神平静,嘴角微微翘起。
这位少女名叫王光美,当时她刚满十九岁,还只是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张照片会名留青史,王光美也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民国最美学霸”。
王光美生于1921年,家中十一个孩子,她排老七。
她的父亲王治昌是北洋政府的高官,官至代理农商总长,为人清廉,声望极高。
母亲董洁如则是北洋女子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出身天津富商之家,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王家家风清正、家教严格,对女儿的培养甚至比儿子还重视。兄弟姐妹之间感情融洽,王光美作为中间的女儿,既有哥哥们的宠爱,也有妹妹们的崇拜。
兄妹们回忆起她,常说她从小就有一种“小大人”的稳重和聪明。
王光美从小学起就展现出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时就能背诵长篇英文诗句,高中阶段数学成绩年年第一,跳级进入高二,在当时的女学生中极为罕见。
在全北京中学生数学联考中,王光美以第三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因为前两名都是男生,她被称为“数学女王”,这在那个女孩子普遍被认为不擅理科的年代里,是件极为轰动的事。
进入辅仁大学后,王光美依旧成绩优异。
她选择了当时少有人问津的物理专业,在那个理工科普遍是“男生地盘”的学术圈,她是实验室里少有的女性,却是最沉得住气、最能钻研的人。
王光美在辅仁大学的名气,不仅源于成绩,更因为她那种不张扬却极具气质的美。她的美不靠化妆,不靠打扮,而是一种“干净的高级感”。
辅仁大学的男生们常说:“王光美走过的地方,空气都变得清新了。”她不爱热闹、不参加舞会,也不参与校园的流行派对,却因那份清冷知性的气质,在校园里美成一道风景。
辅仁大学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都是她经常呆的地方。她习惯将头发梳成利落短发,穿着素净的连衣裙,拎着一只皮书包,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晨读课堂。
她的英文流利,还自学法语,经常替教授翻译国外的科技论文。
有一次,学校组织接待美国教会来访,翻译原定人选临时缺席,是王光美站了出来,全程用流利英文完成对话,赢得外宾称赞:“这就是中国未来的女性科学家。”
那张1940年图书馆长椅前的照片,就是在她课后读书时被拍下的,她没有刻意摆拍,只是坐着读书时轻轻抬头,那一刻的神情从容又清澈。
1943年,王光美硕士毕业时,已是辅仁大学数理系最出色的学生之一。彼时,美国斯坦福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同时向她发来录取通知书,附赠全额奖学金,并承诺免除住宿与学杂费。
她的导师严池教授和外教欧斯特教授亲自为她写推荐信。
王光美的出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亲朋好友都为她感到骄傲。老师们认为,只要她肯去,她一定会站在学术顶峰。
然而,就在一切准备妥当时,她却选择加入北平军调处,担任中共代表团的英文翻译。
当时,她的哥哥们已有多人参与革命,王光美在读大学期间,也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与北平地下党组织有过接触。
党组织之所以找到她,是因为她具备三重优势:学历高、英文好、家世背景清白。
不过这也意味着,如果她选择留在国内参与军调工作,不仅不能再赴美,还可能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
王光美没有立即答应,她花了七天时间思考,这一周,她独自一人待在宿舍,几乎没与任何人交流。七天后,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决定留下来。”
1946年2月,她正式加入军调部,成为最年轻的翻译员之一,她的工作节奏极快,每天翻译数万字资料,参与数十次会议记录,处理大量往来文件。
叶剑英评价她:“这个姑娘,眼里有光,脑子也快。”
随着谈判失败,局势急转直下,王光美因身份曝光,已无法继续留在北平。她没有犹豫,服从组织安排悄然撤离,踏上前往延安的路。
那年她25岁,曾拥有一切世人艳羡的机会,却在历史的分岔口,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
在延安,她加入中共正式党组织,并成为八路军某机关的英文文书。由于工作出色,她很快被调往中央领导机关工作,在那里,她认识了刘少奇。
王光美与刘少奇的感情,并非“政治联姻”,而是在长时间共事中逐渐建立的互相理解与信任。两人于1948年结婚,王光美成为共和国最早的“第一夫人”之一。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她随刘少奇南征北战,身兼数职。建国初期,她担任外事、妇联、教育等多个系统的顾问,还在国际会议中代表中国女性发声。
后面王光美选择从事妇女教育与公益工作,常年资助边远山区的女孩读书,还出任多所高校的名誉顾问。
几十年后,当那张1940年的老照片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这个曾经被简化为“某某夫人”的女人。
她的美,的确动人,但更打动人的,是她高贵的人格:有独立的判断,有坚定的选择,有扛得起风浪的坚韧。
她原本可以是一名物理学家,在美国实验室里终老,也可以是一位体面的贵族太太,在北平过安逸生活。
可她没有。
所以,那张照片火了,不是因为她长得多美,而是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女英雄。
而她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不仅仅是一张老照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