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文化
后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通常采用三种主要方式来称呼他们,分别是按照“谥号”、“庙号”以及“年号”来命名。
谥号是后人根据皇帝生前的功绩和过失进行评价后所赋予的称号。举例来说,汉朝的皇帝们死后,大多数都是用谥号来尊称。例如汉高祖刘邦,他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则是“汉太祖”。人们习惯以谥号来称呼刘邦,而汉朝其他皇帝也多沿用此方式,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汉献帝则是“孝献”。这种称呼方式虽然普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一些不便。
从唐朝开始,谥号常常因为后代皇帝不断追加和修改追尊,变得越来越长和复杂,导致称呼不够简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到唐朝末期变得非常长,全称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显得冗长繁复。再比如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的谥号足足有二十五个字,完整的称谓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各种美好寓意的字眼全部加在了祖先身上。如此一来,谥号逐渐变得不再适合用作正式称呼。
因此,后人又开始采用“庙号”来尊称皇帝。庙号的制度起源于商朝,是皇帝去世后进入太庙接受后代祭祀时所使用的尊号,通常是对前代有重大功绩的王或皇帝的尊称。像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都是以庙号被后人所称呼。庙号的缺点在于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比如隋炀帝杨广,他的孙子杨侗曾为他定谥号为“明皇帝”,庙号为“世祖”,但由于隋朝灭亡后,唐朝继位,唐朝官方只承认杨广的谥号“隋炀帝”,不予承认庙号,也不认可杨侗为他定的谥号和庙号。
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它们都具有较为高尚的寓意或深刻的含义,文化素养较高的人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意思并流畅使用。史书中对皇帝的称呼,通常都是以谥号和庙号为主。然而,古代普通百姓文化水平有限,理解和正确使用谥号、庙号的能力不足,无法像读书人那样准确表达对皇帝的尊称。
于是从明朝开始,民间普遍采用皇帝的年号来称呼他们。例如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是用年号来尊称。年号是皇帝在位期间用来纪年的名称,这一制度起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不过,明清以前的皇帝们通常在位期间会更换多个年号,不同的政治变革、祥瑞出现、改革举措或重大纪念事件,都会促使皇帝改用新的年号。
以汉武帝为例,他执政54年,却用了多达十个不同的年号。历史上唐朝的唐高宗和武则天夫妻俩更是频繁更换年号,唐高宗33年在位期间使用了14个年号,平均不到两年就换一次;武则天在位15年,几乎每年都改年号。除了这几位特殊例子外,明清以前的大多数皇帝在位时至少有两个年号。像唐太宗这种终生只用“贞观”一个年号的皇帝,十分罕见。
因此,年号作为尊称,主要适合明清两代皇帝。明清实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个皇帝终生只使用一个年号,这一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首创,目的是防止后代皇帝频繁更换年号,造成混乱。例外情况也有,比如明英宗因土木堡之变先后两次登基,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所以多以庙号“英宗”称呼。清朝的例外是清太宗皇太极,初期作为后金汗时用“天聪”年号,后来清朝建立后又用“崇德”,他也多用庙号“太宗”称呼。
除这些例外,明清两朝大部分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像明朝的万历皇帝执政48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60年,均只使用一个年号,年号称呼非常简洁方便。官方和士人们在正式场合和书面文件中通常采用庙号尊称皇帝,而年号则更多在民间口语中流行。例如朱元璋去世后,朝廷官员正式称呼为“太祖皇帝”,而老百姓习惯称他为“洪武皇帝”,其他皇帝亦是如此。
历史上,只有秦朝的两位皇帝不拘泥于谥号、庙号和年号这几种传统称呼。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认为后人无权评价自己,因此自命为“始皇帝”,并规定后代皇帝依次称为二世、三世,直到万世,这种自我标榜体现了极为超然的态度,成为中国封建帝制独特的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