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向来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但有意思的是,每每国际上爆发冲突,中国制造的武器总会被拿出来讨论。
就比如印巴冲突期间,我国的歼10C算是彻底打响名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武器。
最近伊以冲突,伊朗不少军事专家研究后,觉得咱们的歼 35 性能先进,特别适合他们需求,事实证明,哪怕不主动参战,中国军工实力照样能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伊以冲突
德黑兰夜空一声炸响,隐身战机呼啸而过,仿佛是胜负已定的强权宣言。但懂行的人知道,那束火光,不过是场旷日持久、悄无声息的幕后战争的最终“账单”。真正的交锋,早已在无数人看不见的信息与情报战场,决出了胜负。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比谁家炮弹多、飞机快。看看以色列这次展现的情报能力,早就突破了电影里那种潜入偷文件的老套路。他们玩得更“脏”,也更有效:像病毒一样深挖洞、广撒网,彻底渗透进伊朗社会肌理。
这可不是开玩笑,他们动用了最顶尖的黑客,像是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切开伊朗关键网络的动脉。同时,他们花下巨额资金和时间,一点点在伊朗军方核心、最尖端的研究机构、甚至那些掌握敏感信息的私人圈子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所以,即使伊朗铺开再严密的防空雷达,在对手眼里,那也可能只是张清清楚楚的地图。你的指挥官打算几点出门,准备去哪,也许你出门前,对面就已经知道了。这哪是突然的军事袭击?根本就是一场基于压倒性信息优势、经过长期精心策划的“降维打击”。
想想最近伊朗内部,某些地区武装高级头目亲属被精准清除的事件,不少观察家都认为,这正是以色列情报触角深入伊朗权力圈的冰山一角。换句话说,伊朗手里最关键的“底牌”,在对方面前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了。
据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就在F-35动手前,以色列的网络部队已经率先出击,用数字武器让伊朗前线的防空雷达、通讯链路、甚至指挥系统瞬间成了摆设。失去了感知和指令的防御体系,面对后续的物理攻击,简直跟不设防的靶子没两样。
当真的袭击来临,伊朗军方的反应倒是快,架起数百枚弹道导弹,声势浩大地射向以色列。场面确实壮观,各种社交媒体上瞬间被刷屏。但对于专业的军事分析人士来说,这种大规模的导弹倾泻,更多是一种“秀肌肉”的姿态。
它主要是为了给国内民众、军队和那些中东地区的盟友一个交代:“看,我们没有怂!”这是一种被逼到墙角后的无奈发泄。因为在既无法有效防御,又拿不出更有实质威胁的反击手段时,把手里的火力一股脑儿丢出去,起码能宣泄一下情绪,也向世界证明自己并非束手就擒。
但这硬碰硬的方式,代价是极其高昂的。一枚战术导弹造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射出去就没了。
而且面对以色列多层拦截体系(像“铁穹”、“箭”系列),被击落的可能性非常高。伊朗这次花大钱射出去的多数导弹,还没见到以色列本土的影子,就在半路被拦下了,实际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
隐身改写规则
对比一下,以色列派出的F-35隐身战机,打完了可以回来加油维护,下次还能接着用。更关键的是,它的隐身特性让它能很大程度上绕开伊朗老旧的雷达。打击效果和命中精度,比伊朗那种“碰运气”式的导弹盲射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次以色列能成功“凿穿”伊朗的防空网,虽然靠的是自己先进的战机和灵活的战术,但伊朗军队装备陈旧、缺乏应对五代机隐身能力的短板,确实暴露得一览无余。这让不少中东军事圈子里的人忍不住嘀咕:如果伊朗军队自己手里也有一批隐身战机,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这场冲突之后,中东地区突然对中国的歼-35隐身战斗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袭击事件刚过去,你随便点开阿拉伯国家的社交平台或者军事论坛,铺天盖地都是呼吁政府赶紧买歼-35的声音。一些军事专家甚至直言,这款中国战机可能是目前唯一能打破F-35在空中“垄断”的潜在选手。
这种热切,固然夹杂着一点点遭遇挫败后的心理寄托,但也真实反映了中东各国面对F-35代差优势时的集体焦虑。对这些腰包很鼓的“中东土豪”来说,搞到五代机是空战现代化的必需品。
可问题是,美国出售F-35总是附加各种政治条件(比如必须和中国企业“离婚”),再加上以色列的强力反对,他们想买F-35的计划很多都卡住了,或者干脆放弃了。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歼-35自然就成了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选项。说起来有点讽刺,美国F-35这次在中东大出风头,反倒成了中国战机最生动、最免费的广告。大家算是彻底明白了,手里没点隐身家底,未来空战就只能是被动挨打。
第五代隐身战机,绝不仅仅是个能飞快的“玩具”。它代表着一种“主动进攻”的能力。拥有了这种平台,一个国家的空军才能从守在家门口,变成可以随时冲出去,对敌方指挥中心、雷达基地、机场这些关键节点进行外科手术式清除。
对比伊朗这次代价高昂、效率低下的导弹盲射,隐身战机的使用能彻底改变战场攻防的天平,给拥有者带来质的飞跃。
理论上讲,即便数量不多,一旦歼-35能部署到位,并且能够有效威胁到对手的空中支撑体系(比如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就完全有可能打乱对方的攻击节奏,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喘息甚至反击机会。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把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开过来,它也终究只是个执行任务的“工具”。如果操作、调度这些工具的整个军事体系、情报网络本身就烂到了根上,那么飞机的性能再优秀,也根本派不上用场。伊朗现在面临的最大麻烦,恰恰是它自己内部的混乱和割裂。
情报系统像筛子一样到处漏风,各个军政派系之间互相提防、各自为战,整个军事指挥链条扭扭捏捏、不够顺畅。
在这种充满猜忌和隔阂的环境下,就算他们真买回一批歼-35停在机场,也很难保证飞行员名单、作战计划,甚至飞机自己停在哪儿的具体位置,不会通过某个内部渠道第一时间捅给对手。
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过去不少血淋淋的事实得出的判断。
因此,光是眼巴巴地盯着“买飞机”这件事,可能会完全忽略掉真正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那是深藏在一个国家体制根基里的东西,是一个团队能不能心往一处想的协同能力,更是能不能把最敏感的情报守得滴水不漏的安全管控水平。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内部治理松松垮垮,像一张千疮百孔的筛网,连最基本的资源整合和信息保密都做不到。那么,手里拿再多、再先进的战斗机,搞不好最后都会变成对方精准打击的目标,甚至反过来被对手利用,成为泄露情报的源头,而根本发挥不了战斗力倍增器的作用。
结语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分析认为,以色列这次秀出的防空压制能力,主要是用了美国的工具和体系。
也许,这种靠“体系”吃饭,而不是单纯依赖买别人装备的能力,才是现代军事力量真正强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