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莫迪总挑衅中国?
2020年6月,位于中印边境的加勒万河谷爆发了一场激烈冲突,这场事件将两国之间的矛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时,双方的士兵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山峡谷中展开了较量,印度方面有20名士兵丧命,中国也未能幸免,出现了伤亡。事后,莫迪政府立即大肆炒作此事,在国内激起了极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快,印度政府更是顺势封禁了59个中国的APP,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到了2023年,印度不仅向边境增兵,还明显摆出了硬碰硬的姿态,仿佛准备与中国一较高下。
近年来,边境问题一直是中印关系中的一大难题。印度认为自己需要守住这些“敏感”领土,同时试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做出妥协。简言之,印度希望通过不断制造边境问题,来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利益,并顺便在国内政坛上为自己增光添彩。除了边境摩擦,莫迪在外交场合对中国也没少做出挑衅。2023年8月,印度前军事高官在台北进行所谓的“商业交流”,显然是瞄准了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尽管中国外交部作出了强烈抗议,印度依然我行我素,毫不退让。另外,印度还积极加入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参与了一系列军事演习和联合声明,意图在印太地区与中国针锋相对。
更有甚者,莫迪喜欢在国际舞台上高喊“中国威胁论”,试图塑造自己为抗衡中国的“英雄”形象,以此来为印度争取更多的国际地位。实质上,他是在借助美国的影响力,为自己的政权加分,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分一杯羹。莫迪的强硬姿态,背后有着明显的国内政治考量。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乏力,2023年的增速降至5.4%,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困苦。面对这种状况,莫迪政府显然意识到,如果不找点外部的“敌人”来转移民众的视线,可能会影响自己政治的稳定性。于是,中国便成了“替罪羊”。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也让莫迪抓住了反华情绪的风口浪尖,通过挑衅中国既能转移国内矛盾,又能收获选票,实现双赢。
中国为何一直选择忍让?
对于中国而言,眼下最重要的对手并不是印度,而是美国。美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围堵才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其花费大量资源与印度争斗,中国更愿意集中精力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这一战略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与印度开战的代价太高,远远不值。假如中国将资源分散到与印度的冲突上,无疑会给美国带来喘息的机会,从而不利于全球战略布局。因此,中国更倾向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与美国的博弈中,而不是在边境地区与印度消耗。
中印边境地理条件极其不利于战争。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其中,海拔高、道路狭窄、气候寒冷,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回顾1962年的中印战争,虽然中国取得了胜利,但也因为后勤补给困难,没法维持长期占领。现如今,谁先动手谁就吃亏,双方都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是展开全面冲突。因此,中国并没有急于在这个地理条件极差的地区与印度展开硬碰硬的较量,毕竟,成本高、收益低。
中国目前最看重的是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需要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比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把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科技强国。到2023年,中国已经建成了4.5万公里的高铁网络,并在全球5G基站建设中占据领先地位。如果与印度发生冲突,这些成就都可能受到影响,投资环境也会恶化,技术研发可能被拖后腿。所以,中国深知,与印度开战,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不如专心致志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真正关键的领域。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无论是2024年的金砖国家峰会,还是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平台,中国都在努力展示自己理性、稳重、不惹事的一面。而亚洲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周边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如果与印度关系彻底恶化,势必会扰乱整个地区的稳定,对中国发展大计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与印度算错了账
美国一直试图将印度拉进自己的阵营,借助所谓的“印太战略”将印度塑造成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领导者”,以此来牵制中国。自2018年美国提出这一战略以来,美国就不断向印度许诺各种利益,2019年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美印联合军演,气氛一度十分火热。然而,关键时刻,美国却并没有兑现太多实质性的支持,这使得印度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美国用来制衡中国的棋子。
莫迪最初以为,凭借着美国的支持,印度可以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占得便宜,但2020年加勒万冲突后,印度期待的美国军事援助并没有如期而至。2023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外资大量撤离,莫迪的支持率也开始下滑。这时,印度终于认识到,单靠挑衅中国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太多实际利益,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中国的综合实力不容小觑,印度现在的国力还无法与中国相抗衡。
2024年10月,中印两国签署了边境巡逻协议,表面上看,双方的紧张局势有所缓解。未来几年,中印关系可能会继续在紧张和缓和之间摇摆。美国的影响力、地缘竞争等因素依然存在,但在经济上,两国依然有着合作的需求,或许会出现一些小的突破。
中国在这波克制中,展现出的是战略上的深思熟虑。面对挑衅,中国并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选择稳扎稳打,首先提升经济和技术水平,这才是最大的硬实力。印度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国际博弈更讲究的是智慧,而非一味的强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