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在我记忆的深处,虎林的食品商店并不算多,而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当属“三食品”。
三食品的起源与历史
三食品的前身是解放前的私营副食品商店——“华盛泰”,店主凌享久。解放前,“华盛泰”坐落于如今的三食品地址,那是一间砖墙草顶的小房子。1947年到1948年,虎林县的商业形势较为落后,很多商业活动以小摊床为主,缺乏足够的发展机会。为了改进这一局面,县政府决定将10名有经验的商人集中起来,给予资助,开设了“华盛泰”和“民生”两家商店。
“华盛泰”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依旧位于原址。股东名单包括了“同盛泰”的林文田、“同盛茂”的国恩深、“赵家酱园子”的赵建成,以及永和东百货商店老板王墨林的女婿毛家杂货铺老板毛天成等几位商人。
“华盛泰”位于道街和市场路的交汇处,店面呈L形,店门朝向东南,与周围商铺紧密相连。店面北侧还有一扇小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凌享久家就在商店的北面,附近还有其他一些小商店和餐馆。例如,老郝开的食杂店和外号“陈聋子”的店也紧邻着。“华盛泰”西边是二层楼的永和东百货商店,后期又改成了德盛楼饭店,直到1956年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后,“华盛泰”变为公私合营商店,改名为“三食品”。
公私合营与“三食品”的转型
1956年初,伴随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三食品也由私营商店转为公私合营,正式成为虎林县第三副食品商店,简称“三食品”。过去的商店老板和股东们,纷纷转变为这家新商店的职工。凌享久成为虎林县第一届工商联的主任委员,代表私方与公方共同合作。
这段期间的三食品逐渐发展起来。林文田身材瘦削,总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负责商店的糕点柜台;毛天成则是以其严肃认真著称,他在肉类柜台前的站姿令人敬畏,像是威严的行家,而张老板、王永原、马运桥等人则在合营一段时间后选择了离开,重新开办自己的生意。张老板的食杂店一直延续至七十年代,直到如今依然是青云酒类专卖商店。
三食品在文革时期的变化
文革时期,三食品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店名一度更改为“灭资商店”,但这一时期名字并未持续太久,直到六十年代末期才恢复原名——三食品。当时,由于县里副食品商店的排序问题,三食品自然而然地成了“第三”商店的代表。
三食品的门面与营业环境
三食品的店铺位于虎林县城的中心地带,靠近火车站南北道的交汇口。商店大门面朝十字路口,装饰简朴。进入商店后,迎接顾客的是一扇厚重的木门,门上安装了不锈钢管把手,进入大门后是一个短暂的过道。冬天时,过道里会挂上厚厚的门帘,以抵挡严寒。
商店内部的环境略显潮湿,地面为水泥地,因人流量大,地面总是带有一层油腻感,特别是在冬天,由于鞋底带着雪水,地面上常常会留下一些模糊的鞋印。空气中弥漫着酱油、醋、植物油、花椒、干鱼和酱菜等混合的香气,令人忍不住深吸一口。
商店内的商品陈列并不华丽。货架较低,柜台上方挂着商品分类宣传画,像是烟酒、糖果和食品等。而在某些特定时段,还能看到一张展示侯明法事迹的宣传画,讲述着那段历史时期的英雄故事。
商品与售货员的印象
三食品里出售的商品虽然并不算非常丰富,但也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像是烟酒、罐头、油盐酱醋、干货和新鲜食品等。当时的糖果并不像现在包装精美,通常是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糖果柜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糖,像水果糖、奶糖和高梁软糖,深受小孩的喜爱。每当我和弟弟从市场上卖些破烂回家时,总会到三食品买糖,那时,一毛钱可以买到十一块水果糖。
此外,三食品还卖一些家常小商品,例如烟酒、酱油、醋、豆腐乳等。这些物品多数都是零散包装,顾客带着自家旧瓶子去购买,售货员用大漏斗将酱油或醋倒入顾客的瓶中。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酱油和醋等调料常常是带着些许杂质,但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市场与周围商铺的互动
三食品周围的市场热闹非凡,尤其在夏天,街头常常能看到一些摊贩售卖新鲜的西红柿、黄瓜和鸡蛋等。当时,商店外还形成了一片小型的自由市场,附近的居民常常在这里交换商品。曾经,有一位盲人,每天由妻子陪着在市场上卖黄柿子,尽管他的眼睛看不见,但始终带着微笑与大家打招呼。对于他和他的妻子,我心中充满了敬意,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们依然顽强地撑起了这个家。
三食品的现代化与品类的扩展
到了八十年代,三食品的经营品种逐渐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副食品,还包括了鞋帽、家电和五金百货等。商店也进行了重新设计,特意增加了一些新的柜台,扩大了销售面积。这些变化使得三食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成为虎林县商贸领域的一个标志。
总之,三食品不仅仅是一个商店,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见证了虎林县商业环境的变化。从解放前的私营商店到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公私合营,再到如今的多元化商业模式,三食品的历史充满了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