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25日,北京的空气依旧弥漫着闷热的气息,街道上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在一条不起眼的胡同深处,一位老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就是开国上将,曾被毛主席称颂为“山东双雄”之一的王建安将军。
他的离世,并没有引起战友们和领导的关注与吊唁,甚至连在外工作的儿子也无法赶回。究竟原因何在?人们没有前去吊唁并非出于故意的忽视,而是因为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王建安的儿子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缘由:“爸爸曾经重病缠身,但他始终不愿意到北京301医院就医,临终时才去,让我们将他的遗体无偿交给医生进行医学研究……”由此可见,他临终前的那段时间并没有住院,因而外界对他的病情毫不知情,甚至于他的去世,也没有人察觉到。
实际上,王建安在早期的时候颇具风头,连毛主席对他也有过关注与评价。然而,到晚年时,他却选择了低调和隐退,为什么他会如此选择,甘心将荣华富贵抛诸脑后,甚至不告知身边的人呢?
王建安的性格转变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这一年,中国的军事史上发生了一件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军队首次实施军衔制度,开国元勋们也纷纷获得了各自应得的军衔。作为“山东双雄”之一的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然而王建安却未能如愿。这与毛主席当时的评价密切相关。
王建安在19岁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20多岁时成为红30军的88师政委,数次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成为地方的重要人物。1948年7月,毛主席与中央决定进攻济南,特意召见王建安,指出:“建安同志,考虑到许世友在胶东的威望和你在鲁中、鲁南的影响,中央决定让你们俩共同负责攻下济南……”
接受命令后,王建安与许世友通力合作,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重任,因此“山东双雄”的名号便广泛传扬。在他早年的荣誉、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功绩以及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王建安原本有资格与许世友平起平坐,获得同样的上将军衔。
然而,在最终名单确定时,毛主席却将王建安的名字划去,原因在于他认为王建安个性“性子直”、“脾气急”、“骄傲自满”。但实际上,这只是毛主席和中央对王建安的一种保护和教育,翌年,王建安的名字便被补录入上将名单,从而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
经过这件事后,王建安终于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白毛主席及中央的良苦用心,遂改变了以往的急躁与自满,开始采取低调务实的做法。正因如此,他的仕途并未受到影响,甚至曾担任中纪委常委,掌管众多官员的前途和命运。
到了1980年,王建安突然重病,家人竭力劝他去北京301医院治疗,但他毅然拒绝道:“人总会死,医治无用,何必浪费这些资源!”临死前,他对身边的家人说道:“我离开后,不必举行哀悼,不去八宝山,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火化后把骨灰撒回家乡……”家人遵循了他的遗愿,因此在他去世后,没有通知任何上级领导和昔日的战友,就连他在外工作的一个儿子也未被告知。
王建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却以如此波澜不惊的方式走完了人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