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 历史频道最新文章 历史频道最新文章

沙俄是如何夺取西伯利亚与中亚的?

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曾见证了一场持续近四个世纪的帝国扩张。当莫斯科公国挣脱“鞑靼之轭”,其目光便越过乌拉尔山脉,投向无垠的东方——一场塑造现代世界最大国家版图的征服史诗就此展开。

东征序章:摆脱桎梏与东望的野心

中世纪后期的罗斯诸邦,长期笼罩在金帐汗国的阴影之下。1480年,伊凡三世在“乌格拉河对峙”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标志着莫斯科公国真正摆脱蒙古控制。统一罗斯诸邦后,资源匮乏与对财富的渴求驱使着新兴的沙皇俄国将目光投向东方。西伯利亚丰富的毛皮资源(特别是昂贵的黑貂皮)、传说中通往东方的商路,以及消除游牧民族威胁的战略需求,成为东进的核心驱动力。

第一阶段:西伯利亚的吞噬(16世纪末-17世纪)

先锋: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与叶尔马克的冒险 (1581-1585)

富可敌国的盐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获得了沙皇伊凡雷帝的特许状,允许其在乌拉尔以东招募哥萨克武装。1581年(或1582年),传奇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率领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越过乌拉尔山。他们凭借火绳枪的绝对优势,在楚瓦什岬战役中击败了西伯利亚汗国库楚姆汗的大军,并于1582年占领其首都伊斯凯尔(卡什雷克)。叶尔马克本人在1585年的一次夜袭中阵亡,但他打开了西伯利亚的大门。

国家力量的跟进:堡垒线与步步为营

沙俄政府迅速接手。他们采取经典的“堡垒推进”策略:沿着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系统性地建立设防据点(俄斯特罗格)。秋明(1586)、托博尔斯克(1587,成为西伯利亚行政中心)、托木斯克(1604)、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628)、雅库茨克(1632)等要塞相继建立。这些据点既是军事堡垒,也是征收毛皮税(亚萨克)的行政中心和贸易站。

遭遇与征服:

沙俄扩张并非坦途。他们遭遇了众多土著民族的抵抗,如汉特人、曼西人、布里亚特人、雅库特人、楚科奇人等。征服过程充满血腥,如17世纪40年代对布里亚特人的残酷战争。1639年,哥萨克探险队抵达鄂霍次克海,标志着沙俄势力抵达太平洋沿岸。1689年《尼布楚条约》与清朝划定了东部边界。

关键动力:

毛皮财富: 亚萨克制度强制征收毛皮,是早期扩张的主要经济动力。

哥萨克先锋: 这些半军事化的自由民,以其勇猛、适应力和对土地、战利品的渴望,充当了帝国急先锋。

技术优势: 火器(火绳枪、火炮)对使用冷兵器的土著部落拥有压倒性优势。

河流网络: 西伯利亚密布的河流成为天然的交通动脉和征服路径。

第二阶段:中亚的征服(19世纪中后期)

当沙俄基本消化西伯利亚后,其南方的视线锁定了富庶而分裂的中亚诸汗国。

前期渗透与试探 (18世纪-19世纪中叶)

彼得大帝时期就曾尝试远征希瓦(失败)。整个18-19世纪上半叶,沙俄主要通过建立防线(如锡尔河防线)抵御哈萨克草原游牧民的袭扰,并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逐步控制哈萨克诸帐(小帐、中帐、大帐分别于1731、1740、1840年代被控制或吞并),为南下铺平道路。

全面征服战争 (1860s-1880s) - “大博弈”的高潮

面对英国在印度和阿富汗的扩张(“大博弈”),沙俄决心夺取中亚以保障侧翼并获取经济资源(棉花)。战争以三场主要战役展开:

浩罕汗国: 1864-1865年,切尔尼亚耶夫将军攻占奇姆肯特,并于1865年经过激烈战斗夺取中亚核心城市塔什干,给予浩罕致命打击。

布哈拉埃米尔国: 1866年俄军在伊尔贾尔战役大胜布哈拉军队。1868年,考夫曼将军在泽拉夫尚河战役中决定性击败埃米尔军队,并攻占撒马尔罕。布哈拉沦为保护国。

希瓦汗国: 1873年,多路俄军(包括从里海和高加索方向)在考夫曼指挥下穿越克孜勒库姆沙漠,兵临希瓦城下。希瓦汗国被迫投降,成为保护国。

土库曼地区与最后的抵抗: 最顽强的抵抗来自土库曼特克人。1879年俄军在格奥克捷佩要塞惨败。1881年,斯科别列夫将军卷土重来,经过血腥围城战攻陷格奥克捷佩要塞,制造大屠杀。1884年,麦尔夫绿洲投降,标志着沙俄完成对中亚的征服。

关键因素:

绝对军事优势: 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后膛枪、火炮)的俄军对中亚军队形成代差。

汗国内部分裂: 诸汗国彼此敌对,内部矛盾重重,无法有效联合抗俄。

铁路的延伸: 19世纪后期,跨里海铁路等交通线的建设极大增强了俄军的后勤和机动能力。

战略需求: 对抗英国影响力、获取棉花原料、保障南部边疆安全。

帝国遗产:深远的影响

沙俄的东征彻底重塑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

版图剧增: 沙俄从一个东欧国家膨胀为横跨欧亚的世界最大陆权帝国。

经济掠夺: 西伯利亚的毛皮、中亚的棉花被纳入俄国经济体系,当地经济结构被改造以服务帝国中心。

民族融合与冲突: 大量俄罗斯移民东迁,改变了当地民族结构,同时沙俄的统治政策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种子。

地缘政治格局: 中亚成为沙俄(及后来的苏联)的势力范围,深刻影响了该地区至今的发展轨迹。

沙俄的东征,是一部由毛皮诱惑、帝国野心、技术代差与民族血泪共同写就的宏大史诗。从叶尔马克的孤军深入,到斯科别列夫的血腥镇压,哥萨克的马刀与帝国的枪炮碾过西伯利亚的冻土与中亚的沙漠。这场持续近400年的扩张,不仅将俄罗斯的疆域推至太平洋,更彻底改变了中亚的命运,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其留下的庞大版图与复杂民族问题,至今仍是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核心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