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 历史频道最新文章 历史频道最新文章

古希腊城邦斯巴达,是如何崛起,又被亚历山大大帝覆灭的?

相信很多人在中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正式讲古希腊历史之前,往往会先简略介绍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这两种文明的形成,实际上与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举个例子,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哪个朝代的版图如何变迁,各族人民在这片广袤土地上都能获得丰富的生存资源;但若将视线放到欧洲,尤其是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地图上,就会发现他们所占的“地盘”就像一块不大的饼干——在全球范围内显得狭小而有限。正因如此,欧洲的先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无垠的海洋,广袤的海域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可能。从地理学角度看,欧洲周边海岸线曲折多港,气候宜人的“地中海气候”赋予了丰富的海洋资源,成为海洋文明发展的天然优势。

欧洲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非古希腊文明莫属。作为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城邦的黄金时代大致在公元前5世纪,这一时期以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为代表,形成了迥然不同却同样辉煌的文明模式。

斯巴达,坐落于伯罗奔尼撒半岛,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古希腊城邦。最初由多利亚人组成的部落,因其严酷的寡头政治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后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成为希腊大陆上的强权霸主。然而,正是这种寡头体制和残酷的治理,也导致了斯巴达最终失去独立地位。“斯巴达”一词意为“适合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最早的一批多利亚部落就在这里落脚。到了公元前10世纪至9世纪,五个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政治中心,被称为“斯巴达城”。不过,这里的“城”概念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池大相径庭——中国的“城”往往指城墙围绕的城邑,而斯巴达的所谓城邦,却没有坚固的城墙保护。到了公元前8世纪,类似斯巴达这样的小城邦在古希腊多达数百个,且彼此高度重视独立性,没有哪个城邦能够长时间征服另一个。因此,古希腊城邦们一直维持着“小国寡民”的格局,没有像中国那样走向统一大一统的道路。

回到斯巴达本身,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多以“残酷”、“战斗力超群”、“力量象征”等词汇为主。的确,这个民族以勇猛著称,后来甚至被罗马人所敬仰。最初,作为入侵者的斯巴达人采取了强硬的统治策略,少数精锐通过高压手段管理多数民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非斯巴达人数量渐渐超过斯巴达人,为了巩固统治,斯巴达国王吕库古制定了《吕库古律法》。

这部律法不仅规范了斯巴达人的生活行为,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吕库古在登基前曾目睹奢华生活对士兵战斗力的腐蚀,因此决心推行简朴生活,以保持斯巴达勇士的战斗精神。同时,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了深远改革。

政治上,吕库古建立了元老院,重新划分了部落和选区,并设立了公民大会,增强了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在经济层面,他重新分配土地,确保每个公民家庭都有耕地,同时禁止土地买卖和限制人口迁徙,保持社会稳定。更有意思的是,他推行了“公共食堂”制度,食物故意做得难以下咽,甚至让参加共食的雅典人惊愕不已。

文化方面,吕库古极为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尤其在军事训练上下足了功夫。斯巴达社会对新生男婴的筛选极其严苛,体弱或畸形的婴儿会被扔下悬崖,生命短暂而残酷。合格的孩子从七岁起就进入国家培养体系,接受严格军事训练,培养绝对服从和强悍的性格。虽然史料有限,但这种体制无疑塑造了斯巴达社会的统治阶层。

成年后,斯巴达男孩必须通过生存七天的荒野考验,凭借长矛和盾牌独自求生,成功者被认可为真正的斯巴达勇士。女性方面,斯巴达同样重视体能训练,力求塑造强健的体格,以便成为未来坚强的母亲和守护家园的力量。女性在男性出征时承担起守护城邦的责任。

即便以现代眼光来看,这种有组织且严苛的培养模式依然显得异常严酷,更何况是在当时相对落后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古希腊地区。然而,这种残酷且系统的教育体系,使斯巴达成为古希腊两大强权城邦之一。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斯巴达联合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大部分城邦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领导着整个联盟。随后,古波斯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试图吞并希腊,派兵入侵。面对强敌,原本因利益纷争而对立的雅典与斯巴达选择携手抗敌。雅典在马拉松战役后积极备战,并联合众多城邦推举勇猛的斯巴达为军事联盟领袖。第二次希波战争中,温泉关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传奇,斯巴达勇士的英勇声名远播。第三次希波战争,雅典与斯巴达海陆联军重创波斯,迫使波斯与希腊诸城邦签署《卡里阿斯条约》,暂时实现和平。

不过,这场联合抗敌并未消除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矛盾。希波战争结束后,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依然纷争不断。斯巴达虽在波斯帮助下击败雅典,成为希腊霸主,但其寡头政治和严酷统治激化了内部矛盾。最终,斯巴达国力被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消耗殆尽,不久后被罗马共和国吞并,结束了它那段辉煌却另类的独立历史。

参考文献:

略说古希腊的城邦文明[J]. 张广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浅谈斯巴达政治社会的稳定性[J]. 刘小青;段静.知识经济,2008(11)

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的政体及启示[J]. 缪鸿孺;金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6(0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