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军事频道最新文章 军事频道最新文章

伊朗防长深夜直奔中国,刚打完一仗的伊朗,希望中方为它主持公道

近日在中国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防长会议上,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广泛关注,那就是伊朗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深夜抵达会场,确保了上合组织十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悉数到场。尤其是在伊朗与以色列刚刚经历了一轮紧张的军事对峙并勉强停火的背景下,纳西尔扎德的言辞无疑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当轮到纳西尔扎德发言时,他开诚布公地说道:“伊朗近日遭受袭击,感谢中方对伊方正当立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中方继续主持公道,发挥更大作用,帮助缓解当前脆弱的停火局势,减少地区紧张。”这一番话语和前一天伊朗外长阿格拉齐与中国外长王毅通话时的表态高度一致。阿格拉齐也曾在电话中表达了相似的期待:“伊方愿与中方保持密切沟通,期待中方能为缓和局势作出更大贡献。”

无论是“希望中方主持公道”,还是“期待中方发挥更大作用”,这两个表态的核心含义非常明确:伊朗希望中国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特别是帮助维护脆弱的停火局面。毕竟,德黑兰最担心的,就是以色列撕毁停火协议,发动新一轮军事打击。刚刚经历的冲突给伊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实在无力再次承受战火的冲击。

回顾过去伊以之间的冲突,双方经常陷入“互不妥协”的局面。谁先示弱,谁就会被视为“软弱”和“认输”。通常情况下,冲突会在一番大规模对抗后,伴随不断的小摩擦,直到舆论逐渐冷却,才会悄然结束。但这一次的局势却截然不同。伊朗在象征性地对美军基地进行报复性袭击后,立刻宣布:“只要以色列在德黑兰时间24日凌晨4点之前停止对伊朗人民的非法侵略,伊朗将不再采取进一步反击措施。”这种主动设定停火时间并决定结束冲突的做法,在伊朗的外交史上极为罕见。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出面,协调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沟通,最终促成了停火协议。

在特朗普公开宣布伊以停火后不久,伊朗外长也正式宣布了伊朗“有条件停火”的决定,但同时谨慎地补充道:“伊以尚未达成正式停火协议,关于停火的最终决定将在稍晚些时候做出。”伊朗的谨慎态度并非毫无根据。几小时后的24日白天,以色列突然打破平静,声称“监测到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并以此为由宣布将对德黑兰进行“高强度打击”。

以色列的单方面行动引发了特朗普的强烈不满。他在公开采访中直言:“两国都违反了停火协议,我对他们都不满意……尤其是以色列。”显然,如果真是伊朗破坏了停火,特朗普不可能这样说。由于与以色列的盟友关系,他只得含糊其辞地提到“两国都违反了协议”。

在公开批评以色列后,特朗普随即飞往荷兰海牙参加北约峰会,并与内塔尼亚胡进行了一通“气氛非常紧张”的电话。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在电话中展现了“极为罕见的强硬态度”。通话结束后,特朗普向记者证实,他已要求内塔尼亚胡召回所有即将出击伊朗的战机,而这些战机当时已经准备好进行打击。

在特朗普的强硬施压下,内塔尼亚胡最终选择了停手,确保两国间的停火得以勉强维持。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当前的停火协议异常脆弱。没有人能保证内塔尼亚胡不会再次寻找借口发动袭击,而美国能否再次成功阻止以色列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伊朗外长与防长连续两天向中方发出请求,希望中国“主持公道”和“发挥更大作用”。背后的逻辑很明显:如果美国这个大国都难以控制局势,那么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或许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为了寻求支持,伊朗不仅向中国发出了呼吁,还曾向俄罗斯寻求帮助。就在中伊外长通话的前一天,伊朗外长刚刚访问了莫斯科,并与普京总统进行了会谈,强调“俄罗斯是伊朗核计划的重要伙伴,正在帮助伊朗建造核电站。”

然而,尽管伊朗寻求中俄的支持,但这一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伊朗在此次冲突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所言,如果伊朗无法有效解决国内的政治分裂、经济困境以及安全松懈等问题,即使获得中俄的暂时帮助,伊朗在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博弈中,恐怕依然难以占得上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