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 军事频道最新文章 军事频道最新文章

伊朗举国庆祝停战,却发现之前支持自己的4大盟友,无一祝贺他们

在6月24日,伊朗宣布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标志着持续了12天的激烈冲突的终结。伊朗政府将这一协议视为“来之不易的胜利”,国内媒体纷纷描绘革命卫队成功击退美以联合打击的壮丽画面,街头装饰着五彩的灯饰,民众挥舞着国旗,兴高采烈地歌唱。然而,在这片欢乐的氛围中,一个细节却显得尤为刺眼:那些在最危急时刻为伊朗挺身而出的铁杆盟友——胡塞武装、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竟然没有一方向伊朗送上祝贺。这是忘记了吗?还是他们在默默表达某种抗议?

早在6月13日,冲突爆发的导火索就已点燃。当时,以色列夜间出动战机对德黑兰展开空袭,伊朗的核设施遭遇爆炸,防空系统也遭到严重损毁。在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面前,伊朗迅速反击,革命卫队在炮火中展开报复行动,誓言“绝不妥协,不退半步”。与此同时,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六架B-2轰炸机从关岛起飞,穿越中东上空,对伊朗的福尔多和纳坦兹核设施发起打击,导弹如暴雨般倾泻,摧毁了大量研究设施。美方宣称“伊朗的核能力已被彻底摧毁”,但伊朗回应称:“我们仅仅是将研究进程延缓了几个月。”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为了支援伊朗,命令胡塞武装打破与美国的停火协议,红海再度波涛汹涌,导弹瞄准美军舰船。哈马斯则在加沙地带进行备战,黎巴嫩真主党调集火箭弹部署在边境,伊拉克民兵则在美军基地上空操控无人机。短短几天,中东局势如火如荼,伊朗的“抵抗轴心”全面启动。革命卫队还发布视频,展示自研的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击中以色列目标的场面。视频刚播出,6月23日凌晨,美方通过卡塔尔传递了停火建议,12小时后,伊朗宣布接受。突如其来的停火转折让所有盟友都措手不及。

6月24日午后,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德黑兰街头的气氛异常热烈,民众挥舞着旗帜,高喊着反美反以的口号。媒体纷纷报道“革命卫队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五角大楼陷入恐慌,特朗普主动要求停火”。伊朗高层也称这一停火协议为“战略胜利”。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在电视上宣称:“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军事目标。”美方则高调宣布“彻底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自诩为“中东和平的调解人”。

但这一场“胜利”背后,真正的代价却鲜有人提及。以色列损失了28名士兵,数百人受伤;伊朗则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价:610人死亡,德黑兰多个重要建筑被摧毁,民众的生活陷入停电和物资短缺的困境。尽管如此,伊朗民众并未沉浸在痛苦中,革命广场上,歌声、舞蹈和烟火交织,仿佛胜利已成定局。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公开信中表示:“我们英勇抵抗,赢得了尊严。”然而,在这面“胜利”的旗帜背后,盟友们的沉默却显得格外突兀。

胡塞武装是第一个发表声明的组织。然而,他们并没有庆祝,而是在停火后发表声明称:“将继续对以色列实施打击,直到加沙封锁解除。”没有一句祝贺伊朗的言辞,只有满含愤怒与孤勇的言辞。黎巴嫩真主党则选择保持沉默。此前,他们在黎巴嫩南部集结了上万名士兵和数百枚火箭弹,准备随时对以色列展开攻击。但如今,他们被迫撤回重武器,面临以色列的清剿,却等不到伊朗的一句回应。哈马斯也陷入了尴尬境地。在冲突初期,他们与伊朗紧密合作,协调作战,共同应对加沙战线。然而,停火来得太突然,哈马斯并未做好充分准备,也没有退路,只能独自面对以色列的威胁。

伊拉克民兵的处境同样令人堪忧。他们的导弹车曾部署在美军基地附近,作为伊朗战略的一部分。但在没有得到事先通知的情况下,伊朗突然同意停火,导致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巴基斯坦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转变。在冲突初期,巴基斯坦防长曾公开呼吁:“伊斯兰国家必须支持伊朗。”然而,当停火协议出台后,他立刻改口:“谴责侵略,但不会与伊朗有任何军事合作。”这一急转弯,暴露了伊朗在地区事务中的信任危机。

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深知,这些盟友无论如何都在最艰难时刻挺身而出,为伊朗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和牺牲。伊朗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停火,没有与他们进行沟通,甚至连一句安抚的言辞都没有。这个事实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伊朗在面对迫切的外部压力时,不惜放弃曾经的支持者,而做出妥协。这是否是伊朗的“必要选择”?或许答案是肯定的。以色列的空袭摧毁了伊朗近一半的导弹发射平台,革命卫队多名高级指挥官被斩首,核科学家也遭遇伤亡。经济层面,伊朗的石油出口急剧下降,外汇储备仅剩280亿美元,民众的生活困苦,街头抗议不断。伊朗在外交上也陷入孤立,俄罗斯虽口头支持,却未提供实质援助。阿拉伯国家纷纷施加压力,担心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会影响石油出口。在多重压力下,哈梅内伊做出了妥协。6月25日,伊朗议会宣布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标志着伊朗可能采取更加隐蔽的核发展路线,不再接受外部监督。与此同时,民众在街头游行,高呼“伊朗不会低头”,表达对当前局势的不满和抗争情绪。

这一决定的背后,透露出伊朗对未来局势的深度焦虑。他们害怕美以联手发起新一轮打击。伊朗新任驻华大使紧急访问中国,提出三项任务:深化中伊友好,扩大经济合作,寻求防空与武器的支持。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明确:反对单边制裁,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争端。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共同推动通过“立即无条件停火”决议,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这一立场无疑为中东局势注入了一股稳定力量。

然而,伊朗的“胜利”是否真值得庆祝?它虽然赢得了短暂的喘息,却也失去了盟友的信任。“抵抗轴心”逐渐出现裂痕,未来可能会各自为战。曾经为伊朗付出巨大代价的伙伴们,如今却在战火中陷入了孤立。战争的真正输家,永远是那些在炮火中流离失所的平民。胡塞武装的坚持战斗声明、真主党的沉默撤军、哈马斯的孤军奋战,都是停火协议背后更深层的悲剧。

如果伊朗想要重建在地区的威信,就必须正视这一信任危机。战略布局不仅应关注眼前的利益,更应考虑长远的战略。盟友的支持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未来中东局势风云再起时,是否还有人愿意为伊朗两肋插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