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一下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老覃昨天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大年初五,毛主席在蛇山看小贩炸豆腐,有人突然大叫:毛主席来了?》,内容讲述的是1953年春节刚过,毛主席于大年初二便乘坐专列南下视察。到了大年初五,也就是那年的春节假期还在继续,毛主席抵达武汉。抵达后,他首先前往东湖疗养院探望正在休养的老战友郑位三,随后又游览了著名的蛇山风景区。
到了大年初六,也就是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来到江汉码头,登上了专程前来武汉迎接他的东海舰队“长江”号军舰。随后,他乘坐这艘军舰前往黄石港,实地参观了新近发展起来的大冶钢厂,了解钢铁生产的最新情况。
第二天,毛主席改乘“洛阳”号军舰,继续南下前往南京。在“洛阳”号军舰上,他与著名水利专家林一山多次深入探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可行性,双方针对技术难点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细致的交流。
“洛阳”号军舰于2月22日凌晨3点抵达南京下关大兴码头。次日下午,即2月23日,毛主席在谭震林、柯庆施、陈毅、罗瑞卿和江渭清等同志的陪同下,专程驱车前往南京市东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凭吊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
2月24日上午,毛主席听取了华东军区和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下午,他再次前往紫金山,参观了位于紫金山第三峰的中国科学院天文台。参观结束时,已是下午五点多,冬日的黄昏迅速降临,天色渐暗。
尽管如此,毛主席的兴趣依旧浓厚,他沿着蜿蜒的盘山大道缓缓下行,表示想去参观附近的明孝陵。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的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寝规模宏大,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次年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即葬入尚在建设中的陵墓。朱元璋推崇孝道,马皇后死后被追谥为“孝慈高皇后”,因此这座陵寝被称为“孝陵”。
被誉为“中山陵活地图、活档案和活辞典”的文物专家刘维才,熟知孝陵数百年来经历的风雨沧桑。据他介绍,明代时期,孝陵一直由约5600名精锐士兵严密守护。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为稳定政权,继续保护明陵,借此笼络汉族民心。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亲自前往孝陵祭拜,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责令地方官员加强巡查,优厚奖励守陵人员。
然而,最严重的破坏来自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虽然洪秀全率军占领南京后,也曾带领文武百官祭拜孝陵,但战争造成的破坏未能修复。后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并奉旨修复陵园,但勘估维修费用过于庞大,最终仅用740两银子做了些微小的修缮,草草了事。陵墓正北面三间祭室,便是由曾国藩主持修建的。
毛主席一行人进入祭室时,惊讶地看到墙上挂着一幅极为夸张、甚至有些滑稽的朱元璋全身坐像。画像中,朱元璋的面容被画得异常奇特:巨大的面部轮廓如同嶙峋怪石,眼睛圆睁如牛眼,鼻孔高耸朝天,嘴唇肥厚突出,脸型瘦长宛如鞋帮,下巴却异常硕大。
陈毅在盘山大道上捡到一根粗如大拇指的棍子,便用来当作手杖。他挥舞着手杖,指着画像滔滔不绝地说:“这种面容完全不符合人体的正常生长规律,世上不可能有人长成这样。依我看,朱洪武怕死,担心被刺杀,所以才让画师把他画成这副样子!他活着的时候,整天担惊受怕,哪有安宁?据说,他死后南京城的四个城门同时出殡,制造迷魂阵,迷惑世人,不让人知道他真正的棺木是从哪个门抬出去的。他活着怕死,死了还怕被盗墓,早早就想出了这招,真是煞费苦心。”
大家听着陈毅的幽默讲述,纷纷笑起来,七嘴八舌地嘲笑这幅画像。毛主席则微微一笑,目光先看了看朱元璋的画像,再望向陈毅,说:“你的说法没有依据,都是些流传的传说罢了。”
老覃补充说明,毛主席对朱元璋的才能非常赞赏。他曾在阅读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编著的《智囊》时,于兵智部《卷二十一·制胜》后面批注:“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早年他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也曾称赞朱元璋,说他“初犹能代表农民利益”,因此“得以贵为天子。”
听到陈毅说朱元璋怕死、玩弄装神弄鬼,毛主席忍不住补充道:“朱洪武出身放牛娃,是个土老帽,但他并不愚笨。他有个谋士朱升,听从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计策,最终赢得了民心,夺取了天下。”
大家听了这话,才停止了对朱元璋画像的调侃。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历史学家吴晗因著作《朱元璋传》闻名于文史界。他为此书倾注大量心血,多次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1954年,他完成第三次修改后,呈交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看过后明确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应该肯定他的贡献,不能写得太坏。”可惜吴晗未能充分重视这一建议。
---
你觉得这样改写的版本如何?需要我调整哪部分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